早些年,對于很多人來說,愛沙尼亞都比較陌生。但近年來,愛沙尼亞開始出現在世界各地人們的視野中——因為它是第一個真正全面數字化的國家,也是第一個提出接受電子居民的國家。盡管有各種各樣的新聞呈現在人們面前,人們對其的理解還遠遠不夠。近日,《紐約客》雜志對愛沙尼亞數字化的過程進行了報道,通過這篇報道,我們能夠對這個國家有一定的認知,并且能夠看到數字化對一個國家的各個方面的影響是怎樣的。作者為Nathan Heller。文章由36氪編譯。
一、
Taavi Kotka曾擔任愛沙尼亞的首席信息官,他是一個被稱為“電子愛沙尼亞”(e-Estonia)的項目的主要公眾人物之一。這是一項旨在將國家轉變為數字社會。
因為它包括了政府的所有事務,改變了公民的日常生活。政府參與的常規服務——立法、投票、教育、司法、醫療、銀行、稅務、治安等等——都通過數字方式連接到一個平臺上,連接全國。
電子愛沙尼亞是當今技術治國最具雄心的項目,Kotka房子外面的一塊草坪正在被一個小機器人修整,它自己向前推著,割著草。
“這里的一切都是機器人在做,”Kotka說。“機器人在這里,機器人在那里。”他有時覺得割草機有靈魂。他解釋說:“在派對上,它離人們很近。”
Kotka的書房凌亂不堪,一張長桌上有一張棋盤和一碗用箔紙包裹的威化餅干(在愛沙尼亞,這是好客的標志)。一艘四桅的模型船停在靠窗的地方,角落里有一堆機器人玩具。
“我們必須設定一個能引起共鳴的目標,足夠大,以至于能讓社會相信,”Kotka繼續說道。
申請人不必“準備”貸款申請,而是將他們的數據——收入、債務、儲蓄——從系統的其他地方抽調出來。醫生的候診室里沒有什么可填寫的,因為醫生可以查看病人的病歷。愛沙尼亞的系統被綁定到一張芯片卡上,這張卡片可以減少通常繁瑣的、綜合的過程——比如繳稅——來快速完成工作。
正是在Kotka任期內,電子愛沙尼亞的目標實現了。如今,公民可以從他們的筆記本電腦上投票,在家里對停車罰單提出質疑。他們是通過“僅此一次”的政策來實現的,該政策規定,不應該兩次輸入單一的信息。愛沙尼亞信息系統管理局的主管Andrus Kaarelson說:“如果一對情侶想要結婚,他們仍然需要到政府所在地,表達他們的意愿。”但是,除了有形財產的轉移,比如買房,所有的政府程序都可以在網上完成。
愛沙尼亞是一個擁有130萬人口和400萬公頃土地的波羅的海國家,其中一半是森林。政府將這種數字化視為一種節約成本的效率和一種均衡的力量。據報道,數字化進程每年為國家節省2%的GDP,用于支付工資和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