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印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計劃希望在2020年,人工智能產品將取得重要突破,重點領域形成有效的國際競爭優勢。
作為AI后發國家,如何在三年內雄起,并快速形成國際競爭優勢?
首先,富士康式的人海戰術是徹底不靈的,因為AI并不需要低端崗位;其次,動輒砸出幾億幾十億的土豪也吃不到雞肉飯,因為AI還是個吃奶的孩子,AI要養,養平臺、養方案、養技術、養產品。不然就算有Andrew Ng、Hugo助陣,最終也只會落個一籌莫展。
靠誰來養?自然是AI牛人。
在推動AI產業從興起到快速發展的歷程中,吳恩達、李飛飛們的領軍作用非常重要,而要奠定AI產業發展基礎,更是離不開hinton,Yann Lecun這樣大師級人才。
現如今,上至發達國家政府,下至科技巨頭AI創業公司,無不將吸納AI牛人視為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性舉措。
但是,神秘的AI牛人在哪里?能不能為你所用?
近日,騰訊研究院與Boss直聘聯合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產業人才白皮書》,能找到一些問題的答案。
一、全球AI人才分布極不均衡
《白皮書》顯示,在全球范圍內,不光AI頂級人才數量稀少,而且AI各產業層次的人才分布還極不平衡。
所謂“數量稀少”,是指能夠引領AI發展的頂級人才,環顧全球,尚不足千人。這些牛人中的大牛,大都在美國。
所謂“極不平衡”,可以參考數據。據調查,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約30萬人。其中,學術及儲備人才約10萬人,分布在全球367所高校中;產業人才約20萬人,則分布在大大小小的AI公司和科技巨頭中。
在這三十萬人群中,美國依然處于核心的主導地位,可以從高校和產業兩個領域來印證:
第一,美國高校多。目前,全球共有367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其中,美國擁有168所,占全球45.7%,獨占鰲頭。此外,加拿大有22所、中國有20所,英國有20所、印度有18所大學,位于第二梯隊。其余各國的AI高校均在10所以內。人工智能領域學術能力排在世界前20的學校中,美國占據14所;排名的前八個席位都為美國所占據。
第二,美國企業人才多。目前,全球人工智能領域中,產業人才約20萬人,分布在各國2617家AI初創企業和科技巨頭中。其中,美國占據1078家居首,中國以592家企業排名第二,其后分別是英國,以色列,加拿大等國家。據估算,美國1078家人工智能初創企業中,約擁有78700名員工;中國592家公司中約有39200位員工,只有美國的50%。
二、中國AI人才是什么情況?
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主要體現為人才之爭。國內AI人才發展是什么狀況呢?
第一,產業分布不均。
與美國相比,中國AI人才除了數量上有落差外,產業分布也非常不均衡。具體來說,中國AI產業的主要從業人員集中在應用層,而美國主要集中在基礎層和技術層。中國的AI基礎層人才儲備薄弱,尤其是處理器/芯片和AI技術平臺上,中國缺乏驅動能源,即缺乏高級人才支持和高端教育體系為產業發展續航。
第二,供求嚴重失衡。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592家AI公司中約有39200位員工,而中國對于AI人才的需求數量已經突破百萬,但令人遺憾是,國內AI領域人才供應量卻很少,人才嚴重短缺。
Boss直聘數據顯示,2017年真正基本滿足AI企業要求的人才供需指數僅為0.6左右,較2016年下降0,04,說明我國AI人才不但嚴重緊缺,且這種趨勢正由于人工智能企業增多而變得愈發嚴重。部分核心類崗位,如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工程師等,人才供需指數更是不到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