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問我:“當一名成功的CEO的秘訣是什么?”遺憾的是,根本沒有秘訣。如果說存在這樣一種技巧,那就是看其和。與普通人相比,那些令你最想躲藏起來、或干脆死掉的時刻,就是你作為一名CEO所要經歷的不同于常人的東西。
——本·霍洛維茨(Ben Horowitz)《創業維艱》
“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經有些審美疲勞了”,作為一家AI領域早期創業公司的CEO,老胡更希望以“邊緣計算”這類具體的方向來表明自己的創業內容,而非當下看似熱鬧的“人工智能”。
“最晚19年,泡沫會破掉。如果一個公司真正腳踏實地,能夠有商業的落地、變現,一定是盼著泡沫早點破掉”,老胡告訴獵云網(微信:ilieyun)。
經歷不同于常人的東西
老胡的公司成立于2015年底,彼時,人工智能在業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發展——云計算基礎設施極大改善、成本大幅降低;大量數據集、價格低廉甚至免費的軟件開發工具出現……計算機變得更加“聰明”,學習速度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快。
老胡意識到,這個行業正迎來蓬勃發展的上升期。
但令他始料未及的,卻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薪資就漲了一倍甚至更多。
“就是招不到人!”老胡既憤慨也無奈:“人才就這么多,零基礎、自學三個月相關課程,只懂一點皮毛的上來就報價年薪30萬。”
老胡見到的還不是最極端的案例,今年以來,25萬年薪招一個AI工程師已經沒有任何吸引力了,國內頂級實驗室的優秀碩士畢業生年薪至少50萬起跳,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nstitute of Deep Learning,IDL)甚至開出80萬年薪的待遇,資深的算法工程師年薪更是超過100萬元。
去年三月,李開復曾分享他在硅谷的見聞時說,“做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博士生,現在一畢業就能拿到200~300萬美金的年收入的offer,這是有史以來沒有發生過的”。
老胡認為,供不應求只是
“AI人才的需求不是由市場催生出來,而是資本硬推出來的”,老胡是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的博士畢業生,畢業后還曾留校任教,作為科技界、工業界十年來的親歷者和旁觀者,他認為,“很多從資本進來的錢就這樣被‘燒’掉了,原本能招十個,現在只能招兩個,而且人才的價格和能力并不匹配,還有很多在濫竽充數。所以,我比誰都盼望著泡沫破掉,至少對我們團隊來說,利大于弊”。
對于創業早期的公司來說,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技術方向的人才,公司其他崗位的招人計劃也要隨著實際情況不斷調整。
就在接受獵云網(微信:ilieyun)采訪的前幾天,老胡開掉了一個Marketing,“招人策略和之前預想的很不一樣,我曾經在一個崗位上連開掉兩個人”,他說,“關鍵時候必須做決定,并且自己承擔決定的后果,用更多嘗試和錯誤找到正確的道路”。
老胡無法不讓自己在考慮公司生存發展的宏觀大計下還要兼顧其他事務,見投資人、拜訪客戶、開電話會議。每天凌晨兩三點才是真正屬于他自己的時間,“白天總有電話打斷你,夜里這個時候可以靜下來想一些事情”。
睡眠時間的縮減成了創業者的常態。2015年,周鴻祎在回應互聯網大會會場上那張酣睡照片時打趣地說道,“一覺醒來,世界都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