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這種憧憬的地球居民不在少數,國外的知名的民營航天公司Space X、Blue Origin歷經數年,終于實現了負載火箭的可回收技術,它的最大意義在于降低了火箭發射費用,也讓人類的“太空夢”不再遙不可及。
而在國內,這一技術還沒有真正實現過。今天我們介紹的正是一家有望在未來實現這一創新技術的國內民營航天公司——翎客航天,它的創始人就是曾經頗受爭議的“火箭少年”、93年的胡振宇。
中國自主研發可回收火箭飛行試驗成功
轟……伴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聲,一枚用于垂直起降技術驗證的火箭(RLV-T3火箭)在山東龍口的一處試驗基地上升至2米高處,隨后平移飛行了10米后又緩緩垂直的降落到著陸場上。
翎客航天完成標稱矩形彈道飛行回收試驗
實現這一動作的背后技術也是實現可回收火箭的關鍵技術——垂直起降,是目前來看實現火箭回收最可行的方式之一,看似簡單的一起一落承載的卻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主要依賴發動機的推力調節和矢量控制。這樣的垂直起降及懸停飛行試驗,翎客航天從2016年中至今,已累計完成了近300次,其中進行了數十種控制算法及參數狀態的嘗試,完成多次迭代了箭載電氣系統、增壓輸送系統以及著陸機構方案,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實現了這項技術的從零到一。
翎客航天自主研制的RLV-T系列飛行器進行飛行試驗
翎客航天的工程師在雪地中進行飛行試驗
經創業邦向航天領域權威人士求證,這一技術是目前國內通過單臺火箭發動機矢量控制的首個案例。
據胡振宇介紹,翎客的這款RLV-T3火箭包括發動機以及整個伺服的控制系統,火箭的總體設計,控制算法,箭載電氣系統的硬件軟件,地面的試驗設備測量,以及火箭上升過程中數據顯示所需的上位機軟件,都是翎客自主研發的成果。翎客的優勢是在一個很小的團隊(30余人)中,能對各個不同領域的分系統及器件有很強的控制能力,因為團隊中有各個不同方向的工程師,其中不乏跨學科能力很強的工程師,要造火箭,這種人才是很重要的。
成立于2014年的翎客航天,是航天領域最早的民營公司,注冊完成后一個禮拜就收到第一個項目:來自研究院的一筆數十萬元的合同訂單,內容是根據客戶需求定制開發一款液體火箭發動機,而這筆錢讓當時五人的團隊支撐了一年。
翎客航天2014年的早期創業團隊
稍微了解火箭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燒錢“的行業,沒有大筆資金很難做成事兒,國內的零壹空間已經融了5個億,翎客航天已完成天使輪及Pre A輪融資逾千萬元,由上海叁陸伍、杭州正前方、北京四方御風、長潤金控以及吳鷹的個人投資,目前正在進行億元規模的A輪融資。
雖然都是中國的民營航天公司,但翎客航天選擇了可重復的液體火箭方案,跟Space X一樣,這種類型的火箭對發動機的要求很高,但液體燃料成本很低,占總成本的1%不到,一旦實現便可以大幅縮減火箭的發射成本,僅單次一子級回收便可節約近70%的制造費用,而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方案,則不可回收,成本雖然高些,但對發動機的要求也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