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iPhone 廣告在國內引起這么多的討論還是第一次。只不過不全是正面聲音。
蘋果請來知名導演陳可辛操刀,創作了一部叫做《三分鐘》的廣告電影,全程用 iPhone X 作為主力設備拍攝。看過片子的網友們被影片里傳達的敬業精神和母子親情感動壞了,覺得特有人文情懷,蘋果特會打廣告,而且從不像其它商品那樣傻大黑粗地扯著嗓子喊自己多好多好。
「Get A Mac」之后,蘋果的廣告風格都很含蓄,甚至隨著公司越發有錢,變得越發含蓄。一段充滿生活氣息和歡樂情景的故事之后,屏幕中央出現低調的蘋果標志,從《老唱片》到《三分鐘》都是如此。高手操刀,人物演技在線,商業味道淡,這次終于擊中了大部分人,于是大火。
片子引發討論之后,馬上就有聰明人發現,蘋果和陳可辛這是在「騙用戶」。影片雖說是 iPhone X 拍的,可同時動用了上百號劇組人員,各種專業的鏡頭、監視器、云臺和無人機一起招呼,甚至為了幾個畫面把 iPhone X 綁到火車車廂底下拍,整個片子其實花了 700 萬人民幣。
于是聰明人得出結論:陳可辛手里的 iPhone X 跟你手上的 iPhone X 沒半毛錢關系。
這是淘寶上的買家秀和賣家秀看的不夠多啊?宣傳是宣傳,現實是現實,方便面的效果圖上還有那么大塊肉呢。況且,就算把一個普通用戶放到導演位置,其余所有的配套不變,劇組人員還是那些,700 萬隨便你花,高級設備應有盡有,絕大部分人也拍不出《三分鐘》。
最重要的因素當然是人。陳可辛拍這么多年電影,對故事的編排,鏡頭語言的運用,剪輯和音樂的協調,都屬于頂級水準——就像是你在《三分鐘》里看到的那樣。
攝影圈里也有句話,鏡頭不重要,重要的是鏡頭后面的那顆頭。
比如,我的同事、PingWest 品玩創始人駱軼航,手上從來用的都是當季最 in 的新 iPhone,結果呢,照片拍出來還不如千元機。
既然大家都不是陳可辛,那在這件事上,普通用戶根本就沒必要糾結自己到底能不能用 iPhone X 拍出《三分鐘》這樣的片子。其實我們更應該考慮一下,如何用好 iPhone X,讓自己拍得比以前好。
首要問題是,你得了解 iPhone X。《三分鐘》里其實處處都體現出導演陳可辛對 iPhone X 的了解,知道它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怎樣揚長避短。
比如,整部電影主要用中近景敘事,大遠景和特寫作為穿插。這是因為 iPhone X 拍攝時有兩個固定的可選焦距:一個是等效 28mm,另一個是 56mm,它們最適合拍中近景。其它的畫面,iPhone X 拍不好。
這就涉及到一個特寫鏡頭的問題。整個片子大特寫鏡頭很少,受感光元件和鏡頭組所限,iPhone X 很難制造淺景深。所以你會發現,其中很多人物近景的景深很深,背景虛化很差。要想拍攝那些景深很淺的鏡頭,比如母親和兒子的面部特寫,就只能調整拍攝位置、犧牲散景,或者直接靠附加鏡頭解決。聰明人發現,陳可辛其實用了一顆卡爾蔡司的大光圈長焦鏡頭。
另外,陳可辛把整個故事的時間設定在了傍晚時分——這是一天中環境光最漂亮、最有利于拍攝的時候。iPhone X 在暗光條件下拍攝質量不理想,還會產生掉幀和畫面延遲。強光光線又很難掌控,搞不好還會產生眩光。所以,采用這樣的故事時間設定,大大地降低了布光和補光難度。
其實只要多用手機拍照和拍視頻,根本不需要知道這些技術細節也能感覺出 iPhone X 的如此特點。
可現實是,不用說成為陳可辛了,大多數人連上面說的這些都不知道,也沒仔細想過。
自智能手機普及之后,入門級數碼相機和攝像機不但在大眾市場被徹底打敗,就連專業領域也出現了不少只用智能手機拍攝的創作者。
于是,市場上不斷有 iPhone 攝影獎出現,得獎作品水平絕對是專業級水準。同時,Instagram 上有越來越多網紅攝影師和 vlogger 開始用 iPhone 或者其它智能手機拍攝,很少或不再用單反和攝像機這類專業器材。
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去關注一些用 iPhone 拍攝照片和視頻的 Instagram 博主,或者去「iphonephotograhy」這樣的標簽下面看看。
這些人達不到陳可辛的高度,拍攝的時候也沒有那么多預算和資源,但仍能創作出不少超過大眾水準的影像作品。除了個人審美和創意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東西,以及手上的 iPhone 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