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設施,北京城不少菜市場正在消失。
與此同時,朝陽門內南小街菜市場卻在去年12月底改造升級亮相,被稱為有“藝術范”“人文氣息”的菜市場,在中心城區多個知名老菜市場轟然關停的趨勢下,它顯得格外幸運。
如何讓傳統、陳舊的菜市場融入高度現代化的北京?不僅是居住在城市里的居民關心的問題,還是年輕一代城市規劃師、建筑師的機遇。
老菜場的新探索
2017年12月21日,朝內南小街菜市場升級后亮相,顧客買菜肉和糧油副食之余,還可享受理發、洗染、家政、末端配送等服務,在無人書攤掃碼支付即可拿走喜歡的書。菜市場干凈整潔,視覺上設計師根據食材設計不同logo、招幌,墻上和立柱貼著菜譜、二十四節氣圖及宜吃食物。
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哲說,“菜市場是居民活動、交往的地方,社區里的公共空間,已舉辦過菜市場博物館、菜市場課堂city walk活動,以后這類展覽、活動會更多。”
有18年歷史的朝內南小街菜市場,前身是北京鑫京熱電器有限責任公司老廠房(下稱鑫京公司),其演變歷史也是城市發展和治理的一個縮影。
1996年,北京市政府按照規劃要求,治理馬路市場,提出城近郊區占路集貿市場“退路進廳”。鑫京公司老廠房被東城區看上,由該公司改造為菜市場,引入南竹竿早市商販和周邊散販。北京奧運會之前,菜市場由破舊老廠房升級改造,成為規范化社區菜市場。
2017年6月,應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要求,菜市場再次升級。鑫京公司出資100萬元,東城區商委補貼100萬元投入改造。朝陽門街道另花費近30萬元,請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下稱“北規院”)、中央美術學院等團隊策劃設計。
北規院城市規劃所規劃師趙幸近年一直關注菜市場改造。2015年,她參與西城區白塔寺再生計劃項目,片區內宮門口菜市場被拆除。在那前后,東西城有多個老菜市場因業態調整、疏解非首都功能被關停騰退,臟亂差和外來人口聚集的菜市場似乎難以在城市核心區立足。2017年5月,朝陽門街道辦找到趙幸所在的北規院和創意機構熊貓慢遞。
東城區要求每個街道都有便民服務綜合體,李哲介紹,“有的街道新建,建成超市那種形態,老菜市場越來越少,我們有現成的菜市場,也更有文化底蘊,想把它做出來。”
趙幸覺得,借助一些公共文化或公共服務設施更新改造,使其成為城市新的活力觸媒,菜市場是社區營造很好的切入點,“我們希望做出一個傳統菜市場改造試點,調動居民參與,通過上下結合的方式帶動城市更新”。
那些消失的菜市場
盛強是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副教授。2005年做北京舊城商業分布的博士研究時,他曾走路、騎車“掃街”式記錄三環內每家店的位置。在他看來,菜市場是最有代表性的本地小商業。
四年后為持續研究,盛強又去“掃街”。2001年武漢率先啟動“農改超”改造后,全國掀起農改超熱潮。2002年,北京提出加大對三環路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改造力度,逐步降低社區初級農貿市場的比重。盛強發現,2005年-2009年,三環路內五個攤位及以上規模的菜市場有43個消失,新開業46個。消失的菜市場中有3個被成功升級為超市,23個因城市開發被拆除,其余轉為其他城市功能。
變化趨勢是批發型的大型菜市場逐漸從中心城區外移。中級別菜市場呈現出動態的穩定性,小菜市場則比較復雜。
2015年,盛強研究團隊發現,批發型菜市場繼續外移,大多數菜市場建筑面積不變,但攤位數在減少。
菜市場減少不乏政策影響。盛強在調研中看到一些市場關停通知上,寫明理由是落實提升產業結構、優化區域空間布局、凈化市場及周邊環境、消除安全隱患。但他發現,一些菜市場被拆后,周邊會冒出新的菜市場或者曾被治理的街市復蘇。勁松南路附近一個露天菜市場有340多個攤位,2015年被改造為鼎盛市場,有114個攤位,“其余200個攤位的人去哪?在周邊道路上沿街擺攤”。
另外,大量社區小微菜市場降為兩三個攤位,分布更加碎片化,“小微菜市場是以便利性取勝”,買菜是一個順便行為,而老人買菜還帶有一定社交性。
天陶菜市場被關停后,2016年10月變身為胡同公園。盛強曾在冬夏兩季分別調研,發現使用效率并不高。
菜市場或農貿市場遭遇拆遷、取締的現象,也引起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陳宇琳關注。望京地區是特大城市邊緣組團的典型代表,也是近年北京城市建成區快速擴張的典型地區。2012年至2014年,陳宇琳在望京地區多處農貿市場走訪調查,發現在過去五年里,這一地區先后有七家農貿市場拆遷或被取締,這些市場多數由市場經營者向房地產開發商或村集體租用土地經營。
陳宇琳對《財經》記者說,農貿市場在計劃經濟時代布點很密,轉為私人經營后,隨著城市蔓延和發展,土地使用人追求利潤最大化收回土地,農貿市場就被迫拆除或外遷,引發買菜難,“沒有公開聽證征求意見,也沒安置商販,這是過度市場化導致的公共配套服務不足”。這一深層次的制度背景,加上“農改超”和菜市場小型化的政策,及近年來大城市人口調控和功能疏解舉措,進一步加劇菜市場的消失。“望京這種情況,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