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創業小伙隆宇航的一句“打工這種事情永遠都不會去做”立刻火爆網絡。網友紛紛以經典句式“打工是永遠不可能打工的”向他表示致敬。這句把創業和打工絕對對立起來的網絡名句,也正反應了年輕創業者對于“老板”這個稱呼的執著,和不現實的心態。
隆宇航今年28歲,從2012年起創業至今,這幾年創業失敗,他的錢有從親戚朋友那里借的,也有從銀行貸款,用信用卡的啟動資金給員工發工資。經歷4次失敗,負債20萬后,家里人也不再給經費支持,勸他“不行你就去打工吧”。隆宇航表示,打工這種事情他永遠都不會去做。他天生比較愛自由,當一個打工者每天的生活模式很固定,對自己來說沒有自由可言。一旦自己習慣創業,就不大想去打工了。
堅持當老板永不打工,不僅是創業的問題,更是社會現象。對此,那些成功的創業者們也認識深刻。“很多人創業,只是因為不想給別人打工”,周鴻祎說的這句話,不知道戳中多少創業者的痛點。他說,雖然創業的成功概率很低,但我仍然鼓勵年輕人創業,不過我建議他們先調整對創業的態度。很多人有創業夢想,但并沒有獨一無二產品或服務,只是因為不想給別人打工。
羅永浩也注意到這個問題,表達的更直白、更深刻,不愿打工就是不愿意受委屈。他說“有一些人之所以走上創業這條路,是因為覺得自己性格上不適合給別人打工,覺得自己受不得委屈,不喜歡被老板、上司安排自己的時間,希望能自由一些。”
基于不愿意受委屈去創業,是根本不現實的。馬云老說過,企業家的內心都是被委屈撐大的。當老板意味著要比打工承受更大的委屈。
事實上,打工也不乏為創業者的好學校。可以“曲線救國”,先進入相關行業的大公司去學習。韋爾奇說:“如果你希望成為企業家,卻沒有好創意,那么你不妨先加入一個富有企業家精神的公司。在過去30年里,有無數個企業家在其職業生涯剛剛開始起步之際,都是供職于這樣的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