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跨境電商迎來大發展,傳統零售商、海內外電商巨頭、創業公司、物流服務商紛紛入局,跑馬圈地。經過3年鏖戰,不僅巨頭們激戰正酣,中小量級跨境電商也在各自細分領域打拼。日前,由APEC跨境電子商務創新發展研究中心、阿里跨境電商研究中心和天貓國際撰寫的《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社會價值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新鮮出爐。該報告認為,在跨境電商迅猛發展的今天,全球市場格局、產業分工、貿易規則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對進口模式、進口渠道、進口產業以及中小企業的未來發展均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雖然跨境電商發展勢頭迅猛,但是未來仍面臨諸多挑戰。
據艾媒咨詢(iiMedia Research)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跨境電商整體交易規模自2013年的2.9萬億元,已經上漲到2016年的6.3萬億元,并且始終保持高速增長,2016年增幅達23.5%,預計2018年交易規模有望達到8.8萬億元。因此,跨境電商對傳統外貿產業轉型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跨境電商是國家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業態,也是改革開放的新窗口。”阿里跨境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阿里研究院資深專家歐陽澄表示,在2012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額還不到外貿總額的10%。但到了2016年,已經占到1/4。預計到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規模會占到外貿的40%以上。
從互聯網的普及,到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再到各種電子商務平臺的出現,高新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也使現代商業模式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上述報告認為,大量中小企業借助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打破傳統大型企業和跨國公司的渠道壟斷進入國際貿易市場,直面消費者,掌握消費端變化的一手資料,同時,憑借自身相對扁平的組織結構,對收到的消費反饋快速反應,及時對產品進行迭代創新,不斷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進而在國際貿易市場上的地位不斷提升。
同時,該報告還強調,在當前技術驅動下的新時代,國際市場的變化較為頻繁,消費者偏好與行為的多變留給企業的反應時間越來越短,誰能快速捕捉并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誰就能擁有在殘酷商業市場中繼續存活下去的資本。
那么,對于我國數量眾多的中小型貿易企業來說,如何才能成功向跨境電商轉型?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教授、APEC跨境電商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健看來,向跨境電商轉型是中小企業應對“互聯網+”時代商業環境變化的有效路徑。王健認為,成功的轉型始于中小企業高層管理者自身的改變,他們需要通過學習和反思,克服認知局限,并有意識地建立社會資本,更好地獲取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另外,高層管理者不僅需要招聘所需的跨境電商人才、發展員工技能,還需要打造適應電商發展的團隊和組織文化,這有助于企業在電商平臺的技術賦能下構建平臺利用能力和業務發展能力,從而成功地開展組織轉型,并持續探索未來戰略變革路徑。
報告認為,盡管跨境電商在全球發展勢頭迅猛,但是未來仍將面臨來自四個方面的挑戰。
第一是能力要求。數字化轉型是對每個人、每個企業的一種挑戰。技術和商業模式的不斷迭代創新,甚至顛覆性的發展變化,都對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認知及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第二是基礎設施建設。現在跨境電商的目標市場,正在從歐美發達國家逐步延伸到發展中國家,這對當地物流、支付體系,包括互聯網和電信基礎設施等方面都需要完善。
第三是政策變化。目前很多國家都在準備調整跨境電商政策,包括一些重要市場如俄羅斯、歐盟、澳大利亞等,中國的企業要積極關注這些國家政策的發展變化。
第四是市場競爭。目前,跨境電商同質化競爭現象比較明顯。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從事跨境電商業務,中國的企業一定要以消費者為核心,通過數據積累和分析,在提升產品、服務和企業自身的國際競爭力上下功夫,從“差異化、個性化、國際化、品牌化”幾個方面找方向,同時一定要注重保護好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