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過去的“雙旦”期間,立志做“現代派中國茶”的小罐茶兌現了三年前許下的一個承諾——在黃山建設一個現代化的智能工廠,項目占地321畝,投資15億,預計年產值100億。
這個漂亮的不像工廠的工廠,不僅是2018年中國茶行業的第一聲巨響,小罐茶投資15億的這一大手筆在中國茶行業也尚屬首次。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集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全自動化于一體的工廠建成投產后,或將會給中國茶行業未來的格局帶來深遠影響。
投資15億的小罐茶黃山工廠
智能工廠打破剛需行業怪現狀
在開工儀式現場,小罐茶創始人杜國楹說:“小罐茶黃山工廠未來將完全是一個智能化的工廠,成為國內甚至全球茶行業自動化水平最高的企業,成為中國茶、世界茶的示范性工廠。”
這句話的背后,是中國茶葉產業發展總體呈現的“小散弱”格局。據農業部預計,2017年全國茶園面積4400多萬畝,比上年增加130萬畝,干毛茶產量258萬噸,比上年增加17萬噸。盡管逐年都在增長,但行業缺乏龍頭行業,茶產品附加值偏低。
中國擁有龐大的購買力群體,背靠這樣一個具有天然優勢的大市場,大眾日常生活消費品擁有著巨大的成長沃土和發展空間,無論是油鹽醬醋,還是煙酒等行業,都誕生了幾百甚至上千億體量的大品牌。與之相比,和煙酒一樣同為剛需產品的茶,雖然歷史悠久,消費人群龐大,但最大的茶企年銷售規模卻沒有一家超過20億,與茶齊名的煙、酒市場,行業第一名市占份額接近10%,而茶企第一名不足市場的0.5%,整體茶業市場相當分散,成為剛需行業的一個怪現象。
這種“小散弱”是多重因素造成的,而標準化是最根本的原因。八馬茶業董事長王文禮認為,國內茶行業的標準化程度低,沒有辦法實現規模化。“茶這個行業,大家的思維都太傳統,沒有用標準化、爆款的思維去考慮。國內光是鐵觀音就有幾百種,而事實上這個品類只要幾個產品就夠。“
小罐茶投建的黃山工廠,作為工業4.0標準的智能工廠,志在實現對中國傳統茶生產方式的標準化和智能化升級,建成國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全、設施最先進、配套最完善的名優茶產品創新基地,集產業技術研發、標準化服務、保鮮包裝、質量安全檢測及倉儲物流為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