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消費電子產品的銷售火爆并沒有延續到智能音箱方面。據統計,盡管在“6·18”期間國內智能音箱整體銷量超過150萬臺,但相比去年“雙11”卻差距明顯。有關專家表示,長期價格戰、同質化嚴重的產品,似乎都在透支用戶的購買熱情,但由于國內大部分消費者還未養成智能音箱的消費習慣,再加上低價產品質量問題突出,智能音箱的價格戰與野蠻成長也到了該踩剎車的時候。
智能物聯時代,層出不窮的各種智能設備不斷推向市場。2017年智能音箱成為最大風口,越來越多實力企業的入局促使智能音箱市場規模日益擴大。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2017年智能音箱全年出貨量達到3200萬部,同比增長超過300%。
但不得不說的是,智能音箱的產品設計發展越來越趨于同質化,各家產品幾乎沒有太多特色,大同小異,在這樣的環境下,價格戰這個看似行之有效的策略又出現了。
小米于去年7月正式發布了小米AI音箱標準版,售價299元,此后小米再次開發出價格更低的小愛mini,價格低至99元,打破了市場對于人工智能產品的百元價格底線;2017年10月20日,天貓精靈X1首先開啟了“雙11”大促活動,利用淘寶超級會員400元預購天貓精靈X1的抵用券,原價499元的天貓精靈X1花99元即可獲得。隨后不甘示弱的京東,在10月25日迅速出擊,宣布京東Plus會員都可以在直降100元的基礎之上,再發放250元優惠券,49元價格可購得叮咚TOP智能音箱。百度也加入戰局,正式發布首款自有品牌智能音箱“小度智能音箱”,產品定價249元,嘗鮮價僅為89元,該價格比小愛mini還低了10元。
市場最終給出了答案,國外市場上,亞馬遜和谷歌的音箱最為暢銷,HomePod今年一季度只銷售出60萬臺,天貓精靈和小愛同學月售幾萬臺。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產品本身質量不夠,消費者體驗不佳,是導致消費者熱情大減的重要因素。通過在電商平臺上搜索智能音箱并隨機挑選進行對比可以看到,智能音箱的整體好評率不算太高。大部分消費者吐槽的點集中在音質不夠、曲庫有限、連網中斷、反映遲鈍、場景識別困難等方面。
除此之外,由于智能音箱功能單一,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消費者使用率不高。據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的最新調查表明,目前僅有6%的消費者使用智能音箱來控制照明和供暖等智能家居設備。
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互聯網企業低價傾銷造成了熱鬧的景象,但用戶真實需求還未形成,智能音箱產品主要針對的就是“90后”及更小的人群生活方式的改變,需要等他們有了“穩定的”居住環境才會漸漸成型。
另一方面,從音箱產品本身來看,好音質的音箱從來都不缺,價格較貴的才有品質體驗。對于非專業生產音箱的互聯網公司來說,再主打好的音質也難以達到專業級別。而被賦予智能定義之后,是增加了產品的賣點,但如果把尚未突破語音語義技術瓶頸的語音助手硬加“智能中控”的定義,難免被懷疑真實性。“發明者對于產品的定位非常重要,智能手機市場最初的高端定位也是由發明者三星、蘋果等廠商決定,而智能音箱的發明者亞馬遜從最初設計,到產品進入市場,都沒有將其定位為高端家居產品,后來追隨者想要改變這一定位,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