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和市場都狂熱的時候,希望創業者更加理性地走自己的路,平衡好營收額與成本支出之間關系,精細化運營,及時調整企業的方向
便利店業如何規避鄰家敗局?
在關店三個多月后,日前,多處在北京市內核心地段的鄰家便利店門店貼上封條,被轉租或被人尋求接盤。法院對被執行人鄰家的財產依法予以查封,近3000名員工申請仲裁。
鄰家便利店作為國內零售行業的一匹黑馬,追求在服務上貼心和創新并重。這家高速擴張的公司在兩年多內開出了160多家便利店,今年8月,卻因股東善林金融的P2P業務爆雷導致資金鏈斷裂,所有門店一夜之間全部關停。
曾自詡為“天涯若比鄰”的鄰家便利店,致力于成為消費者生活中最暖心的服務管家,也曾在提供服務的范圍和質量上都下足了功夫,仍難逃關張的命運。鄰家敗局對于當今中國飛速發展的便利店行業,將帶來何種的啟示?
資本紛紛涌向便利店行業
近年來,因為線上流量紅利見頂,線下被認為是獲取流量的重要入口,線上線下融合也被認為是未來趨勢。便利店因為空間小,與消費者距離近,可以與電商平臺融合,因此站上了資本的風口。一時間,零售巨頭、線上快消大品牌商和互聯網公司紛紛入局,僅在北京,就有全時、鄰家、便利蜂、愛鮮蜂等十數家新便利店品牌。
無論是阿里巴巴的馬云或者是京東的劉強東,都在對便利店行業投資或者收購,甚至自家建設商鋪(如馬云的無人超市、盒馬鮮生和劉強東的超級物種),進軍便利店行業。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一份報告,便利店近幾年在國內發展迅速,門店數量呈井噴式發展,2017年中國品牌便利店行業增速同比達23%,市場規模超1900億元。
便利店領域正處于線下的小風口,尤其是2018年,便利店市場融資消息不斷,資本看好便利店的原因,是其線下流量的入口價值。包括見福便利、Today便利、每一天便利紛紛獲得融資,其中Today 便利的估值超過30億元。
今年8月,瑞幸咖啡宣布進軍輕食市場,至年底全國所有門店所有輕食一律五折優惠,并宣布年底前將在全國建成門店2000家。據瑞幸咖啡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郭謹一介紹,瑞幸咖啡自運營以來已完成門店布局809家,服務用戶350余萬,銷售杯量1800余萬。
事實上,便利店在快速擴張、加緊跑馬圈地的持續“高溫”環境影響下,太過“急躁”的狂奔,暴露了一些違背零售發展規律的問題。記者注意到,這些紛紛關閉門店的便利店品牌均開業僅僅幾年,在資本簇擁下興起,又在資金斷裂后黯然“落幕”。
P2P的快速回報率與零售慢行業沖突
作為便利店的新生力量,鄰家以行業標桿進行自我要求,并不斷用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翻譯后的“Family Near By”,十分傳神的詮釋了鄰家的品牌精神。曾經亮相紐約時代廣場號稱“世界的十字路口”,被譽為代表中國便利店行業向全世界發聲,無奈命運多舛。
據悉,8月1日爆出的鄰家便利店168家店一夜全部關停,不僅因為它每月虧損在500萬左右,而且它的唯一出資方“善林金融”的P2P業務爆雷,法人投案自首,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全面關店。
中招的還遠不止鄰家。北京全時便利店成立于2011年,復華控股有限公司持股61%,是其第一大股東。據了解,復華控股旗下P2P平臺海象理財已延期近3個月,爆發嚴重兌付危機,進而殃及復華控股資金鏈。
業內人士指出,便利店這個回報期漫長、利潤率不高的行業,在傳統零售業里長期都屬于慢速度的產業。只是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到了一個階段性的轉折點,以及消費升級帶來的小業態發展紅利。很多新創立的本土便利店品牌和日系便利店,在過去4年都有過快速的逆勢開店增長。
8月1日午夜開始刷屏的極路由創始人王楚云公開信提到,極路由現金流斷裂的一部分原因與它的“0元購”功能合作方“i財富”有關:i財富主體“深圳前海大福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于6月21日被立案偵查,在i財富平臺暫停到期項目兌付、停止新發所有投資標的、核心渠道京東下架0元購類金融產品之后,用戶和經銷商大量退貨,供應商要求立即支付到期貨款,把極路由逼到了絕路上。
再往前,小米集團旗下的金融產品在小米VIP和小米運動中推廣P2P平臺,7月24日用戶爆料其中多個P2P平臺爆雷,小米應用商店第一時間下線了3000多款金融類APP。截止到目前,經初步統計,向小米投訴相關P2P平臺風險的用戶數量累計429人,涉及金額約4000萬元。
這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個新品牌便利店,前期后端和基礎設施投入非常重。在門店數量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確保門店運營品質、日銷水平和供應商議價之間的經營正循環,有著太多的考驗。
能夠在品牌創立兩年內,解決單店運營的正毛利水平,已經是行業非常優秀的經營案例。至于實現公司總部的整體盈利,對于很多新品牌來說,還遠遠沒到看見曙光的時候。
就在今年4月份,131便利店宣布獲得4000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春曉資本。當時131便利店在北京已擁有31家門店,日均銷售額約9000元,最高接近2萬元。創始人陳登旺曾表示,2018年計劃在北京落地100家便利店。值得關注的是,春曉資本也是君融貸金、聚財貓等多家P2P平臺的投資方,而這些平臺均在近期發生逾期。
創業公司的倒閉與危機來自資金鏈斷裂,實則是早已埋下了“雷”,甚至連續爆雷的P2P或許只是冰山一角,創業者應當對政策與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建立更強的意識。
便利店怎樣才能開得長久些 ?
今年以來,資本吃緊,VC開始洗牌。P2P的“雷”開始傳導至創投基金,波及創業公司,形成了一個鏈條。鄰家CEO王磊早前曾對媒體透露:“投資人曾要求過他們一年開20000家便利店,因為投資人確實不了解這個行業。通過兩年時間的模式,投資人才逐漸理解便利店這門生意了。”
隨著中國城市化加速,生活節奏加快,深入社區與商業區的身邊便利店更受歡迎,滿足了用戶及時所需。無疑,便利店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正如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介紹:“從便利店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來看,還處于一個粗放式的初級水平,我國目前的實體零售市場,便利店和超市的占比大體是8%比92%,便利店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有數據顯示,相比美國、日本每2000人有一家便利店,中國的密度只有每一萬余人才一家。目前一線城市中,上海、廣州、深圳便利店市場相對較為成熟,密度接近發達國家。一線城市尚且如此,大量的二三線等城市,更存在著巨大拓圍空間。有數據報告顯示,即便像重慶、天津等較發達地區,飽和度才只有每1萬~4萬人一家便利店。
“便利店行業的房租成本和人工成本太高了,盈利能力比較低,國內的大多數便利店都不怎么掙錢。”一位便利店行業的從業者如是說。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報告》,便利店行業的運營成本正在快速上升,主要原因是租金和人工,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電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認為:“便利店看似經營簡單,實際上這一行業成本控制的難度要遠高于其他零售業態。如果企業內部成本管控失效、供應鏈管理不完善,加之產品品牌購買頻率低、跟不上市場需求變化的腳步,便利店想要盈利是非常困難的。”
此外,飲品觀察人士馬磊認為,部分便利店品牌不顧自身情況盲目擴張,也是導致其處境尷尬一個重要原因。
零售專家胡春才告訴記者,便利店如果單店不盈利,只靠規模是行不通的。很多商超最后倒閉也是這個原因,單店盈利沒做出來就拼命擴張,結果店開得越多,失血量就越大。
胡春才認為,在資本和市場都狂熱的時候,希望創業者能更加理性地走自己的路,平衡好營收額與成本支出之間關系,精細化運營,及時調整企業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