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是個好制度。連續ST的股票要被退市,連續掛科的學生要被退學……如今,干得不咋地的電影院線也要退市了。
為了促進電影事業進一步繁榮發展,近日國家電影局印發《關于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對于長期管理不善、經營乏力的院線公司,實行市場退出??陀^來說,國內電影業能有烈火烹油、繁花似錦的今天,院線制立下過大功勞。其實,早在16年前開始執行院線制時,原本的小影院、放映機構就已經被淘汰了一批;隨著尺子的標準越量越高,達不到要求的院線退市再自然不過。
對于電影院線退市這件事,與其關注“退”的悲歌,倒不如關注“進”在哪里。值得關注的是,對于未來電影院線的發展方向,《意見》從軟硬件兩個方面進行了謀劃。
硬件方面,未來電影院將引入星級評定機制。盡管對象僅僅是電影院,但依然是在電影評級路上的一小步。電影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提升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領域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依賴大禮堂、放映廳,肯定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早些時候,上海市作為試點已經完成了對電影院的星級評定,一批視聽設備、服務品質過硬的電影院成為第一批五星級影院,自然極大地提升了觀影體驗。
軟件方面,一件業界一直想做卻沒有完成的事也提上了日程——那就是特色院線。
談及中國電影的發展,總要把叫好與叫座區分開。文藝影片與商業大片近距離肉搏,往往大敗虧輸。數年前,一部講述中國文化、口碑一路飄紅的影片,在商業大片的擠壓下排片率不足0.3%,宣發公司老總無奈在鏡頭前下跪,懇求院線增加排片。
解決文藝片的困境,特色院線無疑是一劑良藥。區別于商業院線,特色院線有著明確的主題和受眾群體。比如,校園院線可以把握年輕人的脈動,根據不同的受眾群體,兼顧學校、地域來制定片源;藝術院線可以區分受眾,讓優質的影片另辟戰線,得到生存的空間,通過電影、研討等活動,形成真正的觀影文化。
回歸到電影院線本身,退出機制最終將留下戰斗力強、受眾群體明確、觀影體驗過硬的電影院,它們是中國電影從教育時代、娛樂時代回歸到生活時代的物質基礎,像這樣的電影院,如同韓信點兵,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