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假期,物價成了不少網友吐槽的話題之一,先是電影院票價高漲,后是外賣服務配送費高漲等。
春節期間河南信陽某影院的黃金時段電影票價超過百元,一張《流浪地球》電影票價格為160元。有網友稱該價格“遠超平時價格,甚至比一線城市還貴”。
在杭州工作的馮女士因為要抓緊趕公司項目的原因,大年初四就從老家安徽蕪湖開車返杭。到杭州的當晚,馮女士打開常用的外賣軟件準備點奶茶,下單時才發現,平常只要4塊錢的奶茶配送費變成了11.5元,“配送費比點的奶茶都要貴”。
這不是個例,近日多地網友都在網上反映春節期間部分服務業漲價的消息,有新聞報道外賣行業,往日僅3~4元的配送費在春節漲至10元以上,不少網友戲稱部分服務業的漲價行為是“趁火打劫”。
筆者認為,“趁火打劫”還談不上,春節期間的價格漲跌應該理性看待。春節的到來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很多顯著的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是人口分布改變,春節是團圓的節日,很多在外務工的人都會在這幾天回到家鄉,春運就像大遷徙一樣使得城市間人口流動增大,特別是會帶來中心城市人口大量回流,如此規模人口回流會帶來不少城市供給需求的急速變化。
其次,由于春節假期的特殊,傳統意義的加班變成了一種較為人性化的值班形式,并且,考慮到員工的付出,不少企業也會給出成倍的工資保證崗位有人,職能運行良好。特別是作為人力資源密集度較高的外賣行業,這種值班形式帶來的影響就顯得極為明顯,本就因人口流動導致行業從業人員減少,又是值班的上班形式,整體而言,在春節期間,外賣配送人員數量是極為匱乏的,用非常簡單的勞動供給和需求關系也能得出春節期間的人力成本將有明顯上升。
不過,無論是人口流動還是假期安排,都僅影響了供給層面。而對價格的上漲,需求同樣重要,以電影票價為例,隨著電影的普及,過年看電影成了如今國人新的娛樂方式,就連上了年紀的老人也會在家人的帶領下走進影院。如此一來,觀影人群較平日有了大幅上漲,需求增加顯而易見。除了影院,其他不少服務業均是如此,在需求和供給的共同推動下,價格就發生了變化,從而使需求和供給達到接近均衡的狀態。
然而,今年的問題就在于過猶不及。在剛剛結束的春節檔數據統計中,貓眼數據顯示全國整體票價水平上升了15%,而整體的票房卻沒有大的波動,同時,觀影人數受高票價的影響也呈下降的趨勢。因此,可以說,經歷了數年的春節檔競爭,影院和平臺還是沒能夠找到一個合理的定價方式。近日,信陽還爆出160元的“天價”電影票,可以說,這樣的價格變化已經不再是市場調節的合理范圍,已經有些畸形發展了。
但即便如此,觀影的人群還是絡繹不絕,原因便在于火爆的節日氣氛降低了人們對于消費價格的敏感程度,更有人抱著一年一次的想法,一咬牙就接受了過百元的電影票價、貴了近兩倍的外賣價格,甚至還有成倍上漲的住宿價格,諸如此類并不符合理性的消費也客觀上縱容了價格的上漲。
信陽物價部門回應“天價”電影票時說,這些價格不屬于政府定價和指導價格的范圍。確實,本該由市場自發調節的價格因為商家的逐利上漲,然而卻因消費者的接受成為了合理,可以說,價格的異常波動也有消費者盲目消費的原因。
筆者基本認同上述物價部門對于價格漲跌的回應,畢竟,像春節這種特殊的節日,有的服務業適當調整價格本也在“合理”范疇。不過,筆者也呼吁消費者們,節日期間,面對那種明顯超出“合理”調價范疇、價格異常波動的服務消費項目,我們理應保持一顆理性消費的心,避免由于節日氛圍的緣故甘愿被“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