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晚間,樂創文娛針對樂視影業被列為失信名單一事進行回應,并稱系因樂視影業對仲裁結果存在異議,溝通過程中存在信息不暢的情況,目前正與法院協商撤銷事宜。從曾經被視為影視小黑馬,到出品的多部電影遭遇票房失利,再加上樂視系危機爆發,樂創文娛一度身陷四面楚歌的境地。如今,樂創文娛已逐步從樂視系剝離并完成了更名,但樂創文娛要想徹底擺脫過去的窘境,或許還有一段路要走。
遺留問題再引糾紛
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日前刊登了一則新的失信被執行人公告,而公告里的主角正是樂視影業。據該公告顯示,樂視影業因違反財產報告制度被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立案時間為1月24日,而這也是樂視影業首度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針對此事,樂創文娛高級副總裁黃紫燕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這屬于歷史遺留糾紛,公司正在積極處理中。”雖然回應并不長,但短短的一句話卻將樂視影業從巔峰時期到陷入黑暗時刻的經歷再次展現在人們眼前。
公開資料顯示,樂創文娛成立于2011年,那時樂創文娛的名字還是樂視影業。成立之初,由于“互聯網時代的電影公司”的定位,以及《小時代》系列電影等作品實現的市場成績,樂視影業一度名聲大噪,但2016年底樂視系危機逐步爆發以及后續的一系列變動,讓樂視影業屢受波及。
據媒體報道稱,為了彌補樂視的債務缺口,樂視影業先后拿出17億元,而這也令樂視影業自身被置于風口浪尖,出現較大的資金缺口。一系列困境也令樂視影業的估值不斷下滑,截至去年樂視影業股權被公開拍賣,其估值僅為24億元,較曾經的98億元縮水了逾2/3。面對這一情況,樂視影業也在進行自救,首先就是從樂視體系中剝離。為了進一步與樂視體系、上市公司體系進行區隔,樂視影業在去年3月正式更名為“樂創文娛”。
電影業務現兩極化
從樂視影業到樂創文娛,該公司正試圖以電影為基石打一場翻身仗,但外界對該公司的發展卻產生了一定擔憂,這種擔憂直指樂創文娛的關鍵問題——相關電影作品呈現出兩極化的表現。據貓眼專業版顯示,2017年至今,樂創文娛共參與15部電影作品,包括《影》、《熊出沒·原始時代》、《奇門遁甲》等,但從數量來看,與2017年共參與10部電影作品不同,2018年樂創文娛的影片數量大幅下滑至4部,此前曾計劃在2018年暑期上映的《爵跡2》,也在2018年6月宣布因制作原因改檔,新的上映日期尚未公布。而據北京商報記者初步統計,在這15部電影作品中,共有6部電影實現票房破億元,其余六成電影的票房規模只在千萬元或是百萬元甚至數十萬元的級別。
《熊出沒·原始時代》是近段時間樂創文娛市場表現較好的電影作品之一,自2月5日上映以來已實現累計票房6.53億元,是今年以來票房最高的動畫電影,超過曾經引起高度熱議的《小豬佩奇過大年》以及《白蛇:緣起》。目前該片已上映14天,仍繼續保持每天千萬元的票房規模,上座率甚至超過《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等影片。
但表現不佳的影片同樣也存在,《冰封俠:時空行者》票房僅為3449.3萬元,此外累計實現6.28億元票房的《影》,也被指出存在難以回本的可能。網絡上曾有消息稱,《影》的投資在3億元左右,而該片的票房經過分賬,片方只能獲得2.21億元,若單從這一點來看,上映票房仍使《影》處于虧損狀態。
由于電影作品的市場表現兩極化,再加上此次歷史遺留問題引發的糾紛,外界也開始好奇是否會影響到樂創文娛的發展。對此,黃紫燕表示,目前公司的業務正常運轉,相關項目也均良好發展,且按照計劃,今年公司會有4-5部新片上線,包括上半年推出的第一部“法醫秦明”大電影。
轉型對標迪士尼
盡管困難重重,但樂創文娛還沒放棄希望,觀察近段時間樂創文娛CEO張昭的公開表述可以發現,與此前常常強調“互聯網基因”不同,如今“品牌化”經常被張昭掛在嘴邊,并表示要“打造IP,追求更長產業鏈而非單個影片票房,對標迪士尼”,而這也被業內解讀為樂創文娛的轉型方向。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前互聯網并未直接介入電影產業鏈,因此具有互聯網基因的電影公司能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隨著現階段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公司均已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此時互聯網基因的競爭優勢無疑會被削弱。
實際上,樂創文娛現已按照品牌化的方向進行布局。以《影》為例,當時該片正式上映時,不僅上線了正片,還推出了一部紀錄片,即《張藝謀和他的“影”》。此外《熊出沒·原始時代》作為“熊出沒”系列第六部大電影,也是樂創文娛以IP為核心發力電影業務的代表。張昭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用品牌帶動市場,用市場帶動發行,打造IP,而不是止于為了票房而運作。”
在投資分析師許杉看來,內容一直以來都是電影公司的發展關鍵,以IP為核心的發展方向是當下不少電影公司的選擇,從而挖掘長期及疊加價值。樂創文娛若要從之前的風波中重新回到高點也將會面臨不小的挑戰,除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外,還在于政策調整、觀眾喜好等方面帶來的市場環境變化,若要真正實現迪士尼似的發展,還需較長時間的布局與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