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東西前先上小紅書搜搜評價,是許多年輕女性的習慣。然而,小紅書近日陷信任危機,平臺上讓你“種草”的筆記可能并非來自真實用戶的親身體驗,而是由博主、明星、專業寫手等按照商家需求“編造”的。消費者要如何鑒別防范?平臺要負責任嗎?
“種草”筆記按粉絲量收費
“我是小紅書的忠粉,經常被美妝博主‘種草’。”90后南京白領小薛說,既然“種草”了就要“拔草”,自己買過一些商品還不錯。不過最近她發現似乎廣告變多了,于是她也不是很相信了。
我們看到的筆記,到底有多少是真實測評過的?揚子晚報記者采訪了一位小紅書護膚界大V。她透露,在小紅書接品牌推廣業務非常普遍,1萬-2萬粉絲的達人發一篇圖文并茂的筆記,費用在2000元-3000元;粉絲數少的則更便宜,兩三百元一篇。產品不一定要親自用過,只要寫成像自己的體驗就好。“一段時間密集分享同一個品牌的產品,很可能就是推廣了。”她說,由此也帶來刷數據生意火爆。
“小紅書上不止普通人接推廣賺錢,明星推廣更甚。”她提醒。近期越來越多明星火速進駐,真實分享和推廣難以分辨,干擾“小紅薯”(小紅書的用戶)的消費決策。受此詬病影響,有品牌已轉戰到微博或其它平臺進行推廣。
違規發推廣最高可被罰10萬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方超強在接受揚子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國內電商消費者的心理而言,沒有任何一種推薦或廣告比“個人體驗心得分享”更具說服力,小紅書商業模式得以成功正是契合了這一消費心理特性。因此,小紅書平臺上評價、體驗心得分享和粉絲量的真實性與客觀性,是其核心競爭力,也是決定其能否繼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從法律方面而言,方超強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名為分享、實為推廣軟文的信息,根據《互聯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第三條的規定可認定為互聯網廣告。商家和發布者都需要對廣告真實性負責,同時還應當標注軟文的廣告身份,使得消費者能夠明辨其為廣告。違反后者,行政部門可處以10萬以下的行政處罰。
小紅書今年收到6張罰單
這樣的“虛假種草筆記”并沒有逃過工商部門的法眼,根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2019年內,小紅書App的運營公司已經收到了6張罰單,被處罰的原因就包括了違反廣告法發布虛假廣告。
對此,小紅書官方微博發布聲明稱, 2019年1至3月,小紅書反作弊技術團隊處理涉及黑產賬號138萬個,作弊賬號38萬,作弊筆記121萬篇。
小紅書也在做出改變,有些推廣文末會注明“與某某品牌合作”。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這是不久前小紅書上線的“品牌合作人”新制度。不過,一位小紅書大V說,有些推廣很隱蔽,只是很可能被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