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帶著童心,渴望看到在“花栗鼠”鼓勵下,因大耳朵被嘲笑的小象“活出自我,奮力翱翔”的話,你可能需要改變一下心態,畢竟“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在喜歡用兒童視角構建對立善惡價值觀的鬼才導演蒂姆·波頓調和下,3月底上映的真人版《小飛象》保持原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基本構架,又增加了更多的戲劇元素與沖突,更適合“合家歡”。遺憾的是,在北美地區,《小飛象》雖以首映周末4500萬美元的票房“飛”上榜首,但遠低于6000萬美元的預期。業界預計,《小飛象》北美總票房預計在1.45億美元,要想收回1.7億美元的成本,還需海外市場發力。但它在備受期待的中國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上映11天票房累計才1.27億元,目前排片僅為2.8%。
已通過收購福克斯等知名制片公司而穩坐好萊塢電影霸主地位的迪士尼,這次是怎么了?
未能復制“仙境”票房奇跡
“真人版電影在好萊塢并不稀奇,尤其是近些年大量增長。”對好萊塢動畫電影頗為熟悉的體集糖影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孫唯露認為,這是投資風險可控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對經典動畫片進行真人版翻拍是一門“金鵝蛋”生意。
最早的真人動畫電影是由華納1988年出品的《誰害死了兔子羅杰》,在第61屆奧斯卡上斬獲四座小金人;到了3D立體時代,《精靈鼠小弟》、《加菲貓》等耳熟能詳的漫畫也被搬上大銀幕。當這些動畫角色在大銀幕上栩栩如生地跳躍出來時,此類“合家歡”電影成為一股清流。
1996年,迪士尼推出了并不算經典的《101忠狗》,在游戲軟件設計師羅杰、時裝設計師安妮塔與101只斑點狗之間發生的喜劇犯罪故事,更符合“老少皆宜”的市場需求;再加之格倫·克洛斯等演員的精彩演藝,獲得不俗票房。
“上世紀50、60年代,因為《睡美人》收益不理想,迪士尼要推出一部低成本的動畫片,1961年拍攝的《101忠狗》的制作成本在600萬美元左右,但600萬美元換來的是30年內四次重映和全球超過1.4億美元的票房。”同為文化商人的孫唯露認為,這樣的“劃算買賣”,迪士尼算得還是很清楚。
1996年后,迪士尼加大了翻拍經典動畫的力度,但沒能復制真人版《101忠狗》的成功。
“主要還是技術層面的困擾,華納制作的《誰害死了兔子羅杰》就有一千多個特技鏡頭,為讓真人和動畫形象的銀幕效果一致,設計師需借助特殊的技術手段,發明了光、影、色調多層次轉換的攝影系統。”聚影匯創始人朱玉卿認為,技術本身就是少數派的革新,誰擁有它們誰就能得天下。
直到2010年,被稱為好萊塢另類天才、以華麗而頹廢的哥特風格著稱的蒂姆·波頓加入,迪士尼拍攝了《愛麗絲夢游仙境》,并以此拉開了迪士尼翻拍動畫的序幕。
古靈精怪的“剪刀手”蒂姆·波頓不負眾望,賦予影片哥特式唯美絢麗的成人童話世界,影片全球票房超過10億美元。
由此,迪士尼在翻拍經典的路上一去不復返,收益頗豐。有統計數據顯示,電影史上全球票房破10億美元的電影達到了36部,18部是迪士尼旗下的影片。
九年之后,當蒂姆·波頓帶著《愛麗絲夢游仙境》原班人馬再次將“哥特式”融合進《小飛象》時,觀眾并不買單,目前豆瓣評分6.8。
以馬戲團生活為主線的《小飛象》必然帶有蒂姆·波頓的哥特式風格,但有網友認為,這些所謂的“哥特符號”都只能說是“符號”,是輕描淡寫、一晃而過的“表象”,“導演在影片中討論了親情、戰勝自我、人與自然、科技等話題。但親情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其他的話題則一筆帶過,這樣很容易讓主題顯得單薄而勉強,人物個性的表現空間被嚴重擠壓從而難以突出。”
影片口碑的下降使得該片內地票房成績僅高于去年上映的《胡桃夾子與四個王國》,在9部迪士尼真人版改編電影中位列倒數第二。
超級巨無霸的隱憂
《小飛象》遭遇滑鐵盧并不能阻擋迪士尼的翻拍之路。
翻看2019年迪士尼的片單會發現,今年迪士尼將要上映的電影幾乎全是IP系列影片后續與老片翻拍,除了《小飛象》外,還有《阿拉丁》、《獅子王》的翻拍,影片后續電影有《復聯4》《星球大戰9》《沉睡魔咒2》《冰雪奇緣2》《玩具總動員4》等系列電影。
“11部電影,沒有一部是原創劇本。放眼好萊塢六大制片廠,原創劇本也是微乎其微。除了連續兩年拿到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綠皮書》和《逃出絕命鎮》)的環球,以及派拉蒙每年仍有少量原創電影產出之外,其他幾家公司幾乎都是系列電影和翻拍為主。”孫唯露對此很擔憂,無論市場如何變遷,電影的生命源泉依然是原創。
好萊塢上世紀50年代之前的“大制片廠時代”,幾大電影公司多以原創電影為主,但隨著電視業的風生水起,1962到1969年,環球影業、派拉蒙、華納、米高梅陸續被非電影行業的企業收購后,就形成了制作、發行和放映垂直一體化的結構。而品牌無形價值源源不斷地轉換為真金白銀的現實也使得電影劇本的來源變得多元化,畢竟,對于出品方而言,只要可以開發為“IP”,就能有效緩解電影業的高風險,防范單一項目運作不當給公司帶來的滅頂之災。
“雖然上世紀70年代末商業系列大片開始席卷好萊塢,但1984年,好萊塢原創電影還是主流。”孫唯露注意到,這個數據一直在下降。
據TheNumbers網站的統計數據,1995年到2014年5月15日,好萊塢共公映了10615部電影,其中原創劇本電影6842部,占據49.5%的票房市場份額,而改編自其他來源的電影共5703部,占據市場份額的50.5%。改編的來源也非常多元化。
第三方調研機構的研究更為細致,2004年,好萊塢原創電影已縮減至38%;到了2014年,這個數字驟降至25%;而在2018年,好萊塢六大電影制片公司僅有10%左右的原創作品。
作為好萊塢龍頭的迪士尼原創數量下降速度基本符合上述研究數據,比如2004年,迪士尼還有《冰上奇跡》等八部原創電影,2016年有《瘋狂動物城》,2017年有《尋夢環游記》,2018和2019年幾乎是空白。
“但這并不影響迪士尼的霸主地位。”朱玉卿認為,尤其是當迪士尼通過一系列收購后。
從2006年開始,迪士尼公司通過收購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漫威漫畫公司、盧卡斯影業、福克斯影業,已成為超級巨霸,擁有《X戰警》、《神奇四俠》《星球大戰》等龐大IP資源庫的迪士尼只需稍微努力一下,就足以占據北美票房的最大份額。
2018年,迪士尼共推出13部電影,全球狂攬73.3億美元票房,北美賺得30.9億美元,占北美市場26%;排在第二位的華納推出了49部電影——是迪士尼的三倍還多,北美票房卻比迪士尼少了10億多美元(19.3億美元),市場占比為16.3%。
但《小飛象》票房不佳,對于這位超級巨霸也是一種警示,躺在IP庫上賺錢的日子還有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