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高補貼和燒錢大戰之后,外賣平臺逐漸從規模快速擴張期轉入資源掌控期,平臺間開始爭搶地盤,不規范競爭行為也集中出現。近期,一些中小餐飲企業負責人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反映,部分外賣平臺利用強行下架、提高傭金費率、縮小配送范圍等手段要求商戶簽訂“獨家協議”,導致不少中小餐飲企業外賣訂單銳減,經營狀況堪憂。
媒體報道的案例顯示,浙江紹興的一家餐飲店,由于加盟了另一家外賣平臺,早先加盟的平臺上店鋪被強制下線,通過交涉后雖然重新上線,但配送范圍縮小到幾十米,起送價格從之前的20元改成了500元。
類似這種懲罰性的操作,幾乎徹底封堵了店家外賣的銷售渠道,而且這也只是外賣平臺激烈競爭下搶地盤的一個縮影。對很多主打外賣而非堂食的餐飲店來說,一旦拒絕妥協,打擊是致命的。而簽訂“獨家協議”的代價,是銷售渠道的減少,以及隨之而來的訂單量、利潤的下降。
如果從純市場的角度看,外賣平臺為了維持差異化的競爭力,的確有權利提出簽訂“獨家協議”的要求,就好像很多音樂、影視軟件,會拿到相關歌曲、影視劇的獨家版權。只要在合同簽訂時,沒有附加任何不平等的條件,“獨家協議”或者說“二選一”就不算是一種違規的操作。因為理論上在“二選一”背后,餐飲平臺也能夠獲得相應的流量、補貼等好處。
但現實問題在于,餐飲企業“二選一”往往不是自主選擇的結果。如報道所述,和外賣平臺簽訂“獨家協議”,多是源于外賣平臺的強制施壓,且協議被附加了一些極不對等的權利和義務條款,比如餐飲店若不遵守協議,店鋪就會被強制下線,或者得不到任何流量推薦。
單個餐飲企業和外賣平臺之間,博弈力量本身就相對懸殊,后者掌握著流量和曝光度的資源分配權利,而且往往還手握商家的保證金,商家不聽話就可以扣下。在強弱關系明顯的競爭格局下,所謂“獨家協議”自然難言公平對等,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事實上,因為強迫“二選一”,目前幾大外賣平臺已經多次被市場監管部門約談并罰款。其實不只是外賣,包括電商領域,“二選一”的問題也引發過多次討論。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的相關規定,利用自身優勢地位強迫商戶站隊選邊,已經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可以被定性為不正當競爭行為。
頗為諷刺的是,在外賣平臺起步的時期,為了爭取更多的商家入駐,建立競爭優勢,其線下地推的過程,可以說是對餐飲企業百般討好,推出各種優惠補貼政策。現在外賣平臺從資源擴張期轉入資源掌控期,隨著優勢地位的確立,突然翻臉不認人,動用各種懲罰性措施來規制入駐的餐飲企業,如此變臉充分暴露了平臺逐利的難看吃相。
所以對于外賣平臺強迫“二選一”的亂象,市場監管部門必須及時出手,該罰就得罰。另外也得提醒外賣平臺的是,“二選一”的確能夠帶來獨家的優勢,但它建立在餐飲企業利益受損的基礎上。這部分成本最終還是會以外賣漲價的形式,從餐飲企業轉移到消費者身上來。對消費者來說,一方面單個外賣平臺的商戶變少,自主選擇的余地少了,另一方面,可能會面臨漲價的代價,如此結局最終只會導致外賣平臺整體性的口碑滑坡。(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