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在京發布了《2019中國大學生養老服務就業意愿調查報告》。報告通過對3000多名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發現九成以上的大學生對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前景期待很高,超過七成的相關專業大學生表態愿意從事養老服務工作。與前幾年的狀況相比,大學生在就業意愿上有了積極的變化。然而,養老服務專業招生難和畢業生流失率高的困境卻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新變化下的“樂觀”
《報告》顯示,通過對13個省份34所高校的養老服務專業進行調查發現,養老服務專業大學生有“三多”,即女生多、農村學生多、低收入家庭多。
調查數據顯示,高職、高專等職業化教育是我國養老服務高等教育的絕對主體。這其中,老年服務與管理、康復治療、護理等是目前養老服務高等教育的主要相關專業。這些專業以女生居多,占比超75%。課題組還發現,在養老服務相關專業中,來自農村家庭、年收入在8萬元以下家庭的學生占了較大部分。
“三多”是人們對養老服務專業大學生的“固有印象”,談不上什么新變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與幾年前相比,養老服務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在就業意愿上更加積極,超七成大學生表示愿意從事養老工作。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養老研究中心主任成緋緋指出,行業前景是大學生考慮從事養老工作的首要原因。“家庭支持的比例也有令人欣喜的變化,至少有過半家庭持中立或支持的態度。”
讓人頗為意外的是,雖然養老專業女生多,但從業意愿更強的卻是男生,父母支持程度也高。相比之下,目前在校的“95后”大學生不但就業意愿更高,在創業意愿上也要高于之前的大學生。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變化,與老齡化的形勢以及養老行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報告顯示,九成以上的大學生對養老服務行業發展前景期待很高,近六成大學生對養老服務行業的就業形勢感到樂觀,認為“一般”的也有30%。
“瓶頸”依然存在
成緋緋介紹,參與調查的大多是低年級學生。報告顯示,越臨近畢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從事本行業工作的意愿越小,隨著升入高年級,大學生創業的意愿則持續降低。這是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所要面臨的重大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教授隋玉杰表示,學校師資和學生的專業認同是影響就業意愿的重要因素。以社會工作專業為例,許多學生學習社會工作專業往往是“被動選擇”,缺乏內驅力。另外,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學習老年社會工作有“畏懼心理”,不愿意和老人直接接觸,更愿意的是做一些協調、項目管理的工作。“這與教學方法有很大的關系。”
隋玉杰指出,通過對全國開設老年社會工作相關課程的院校進行調研發現,近半數的教師都在40歲以下,不但沒有直接經驗,也缺乏間接經驗。“現在老年行業里面,一提到老年人就是‘養’,我非常不贊成。”他說,這種認識太過狹窄,造成了社會對老人的負面印象,從而讓學生打了退堂鼓。
據有關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約有4000萬,如果按照國際標準的護理人員配比,則至少需要1300萬生活照護類服務人員和20萬專業護理類從業人員。
“養老服務的人才供給是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如果一個年輕人將養老作為自己的首要職業選擇,這是非常少見的。”慈愛嘉養老服務指導中心新動力項目組負責人刁文介紹,即使到今天,主動選擇養老服務行業的學生依然很少。
根源是“尊重”問題
除了人才缺口巨大,養老服務的人才培養也面臨著學生流失率高的問題。
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工商管理系主任王建民指出,養老領域里面最短的短板是人才,既缺乏一線照護人員,更缺乏中高層經營管理人才。他表示,老年服務專業面臨的共同難題就是招生困難,由于在校生規模小,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滿足社會需求。
“你愿意讓你的孩子從事家政服務、護工、老年照護方面的工作嗎?這就是問題根源所在。”王建民指出,在一般的社會認識中,養老服務業工作強度大,累心累力,“社會地位”低,收入不高,從而造成了招生難。“有的家長就問我們,你這個專業學生將來出來干什么?如果在一線伺候老人就不干,但是在養老機構做管理就愿意干。”這種心態,造成了大量畢業生的流失。北京一家養老服務企業的負責人表示,他們每年都有大量的養老相關專業的學生前來實習,但是最終留下來的只有5%左右。
王建民表示,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這個行業,可以通過市場機制提升薪酬;也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制定學費減免、崗位補貼等激勵政策。但是,最根本的是需要社會觀念的轉變。“這個職業要變得受人尊重,受人認可和理解,需要加大社會的宣傳,這需要時間。”
“校外”環境至關重要
成緋緋主任介紹,我國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基本定位是以職業教育為主體,并通過在職業院校增設老年服務與管理、社會工作、健康管理、康復治療技術、康復輔助器具應用與服務等養老服務專業點進行養老護理職業人才的培養。盡管存在招生難和畢業后流失率高等困境,但中高職院校仍是養老護理職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形式。
然而,這種以高職院校為主的人才培養體系仍比較單一。成緋緋介紹,隨著健康老年人的養老理念與養老方式日益轉變,對高素質、高技能養老人員的需求會日益增加。
但是,如果實習機會缺乏,仍會成為學生從事養老服務業的阻礙。如果沒有實習,學生沒有檢驗自己學習水平的環境,對用人企業、行業需求不了解,很容易會流失。
隋玉杰則認為,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需要有“專業認同”,在進入到行業里需要有“職業認同”。通過建立這兩種認同,對自己的專業身份產生和感知,從而更好地在養老服務行業中發展。他建議,養老服務行業迫切需要系統地培訓師資隊伍,以“師徒制”的方式培訓年輕教師,或者讓年輕教師到養老機構做院長助理,會有助于學生建立身份認同。
“大一的時候很多人還希望進入行業,到了大四就降得很厲害,主要是因為看不到榜樣。”隋玉杰認為,學生迫切需要通過行業的榜樣來知道自己未來成長的方向。另外,在學生培養方面,要特別強化生命教育,打破年齡的刻板印象。他認為,在教學上還要增加實地探訪和現場教學,破除學生對養老機構的迷思。這一方面,需要行業營造一種支持性的環境。
就行業發展而言,還有許多“校外”工作要做。包括養老服務人才就業環境、社會地位、待遇等一系列問題,以及養老服務企業本身的管理質量和水平,行業的品牌影響力等。這些“校外”影響反而是年輕人是否進入或留在養老服務行業的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