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同質化嚴重,產業鏈長保質期短
生鮮電商是近幾年最受資本青睞的行業之一,巨頭電商和新手紛紛入局,搶占這塊大蛋糕。然而,近日,我廚、吉及鮮、妙生活、呆蘿卜等生鮮電商陸續被爆出經營困難引發關注,專家評,生鮮電商頻頻倒閉,行業進入“寒冬”調整期。業內人士稱,生鮮電商快遞擴張、同質化嚴重,產業鏈長保質期短等,是生鮮電商“舉步維艱”的原因。
巨頭生鮮業態也未能幸免
最近,多家生鮮電商紛紛宣告關店。12月11日,生鮮電商“我廚”被發現其官網和APP均已暫停服務。12月10日,我廚的網頁和APP仍能打開,但所售產品多為長保質期的預包裝食品,生鮮產品所剩無幾。據了解,我廚是致力于提供都市餐桌一站式解決方案的移動生鮮電商,為忙碌的都市家庭解決在家吃飯買、洗、燒消費痛點。成立至今,我廚共獲得過三輪融資,分別是:2015年3月的Pre-A輪,融資金額數千萬人民幣;2016年4月完成的A輪融資;2016年12月完成的B輪融資。
在這之前,“呆蘿卜”因燒錢過快而陷入資金泥潭。目前“呆蘿卜”已經與一些有零售布局的大公司接洽,也受到供應商支持,未來不排除仍有獨立發展的可能。
最近,經過三輪融資的“吉及鮮”出現資金問題,最終因融資失敗而宣布停止運營。“吉及鮮”于2018年10月注冊成立,運營主體為武漢千倉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攻武漢市場的前置倉生鮮電商。
社區生鮮電商平臺“妙生活”日前也被曝因資金鏈出現問題,正大量關店,結束在這一垂直領域的探索。據媒體報道,“妙生活”已結清了所有貨款,并賠付了員工工資。此外,今年5月上旬,估值已經超過10億元的“鮮生友請”宣布其全部門店暫停營業。7月,一張逮捕令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名義帶走了“鮮生友請”的董事長張知豪以及吳明明等5名管理層。
此外,巨頭下的生鮮業態也未能幸免。“小象生鮮”4月份宣布關閉無錫及常州兩地的5家門店;阿里旗下的“盒馬鮮生”在今年5月底首次關店,7月,永輝超市旗下“超級物種”上海首家門店五角場萬達店關店……
加碼物流,提升品質是出路
目前生鮮電商行業包括多種商業模式,有以京東生鮮、天貓生鮮、拼多多為代表的傳統B2C自營模式、平臺模式,有以每日優鮮、京東到家、叮咚買菜為代表的“到家”社區模式,還有以盒馬鮮生、7Fresh為代表的“到店+到家”模式。生鮮電商搶灘戰激烈。
據網經社“電數寶”監測數據顯示,生鮮電商融資金額在2013-2016的四年迅速增長,從起初的1.3億元上漲到101.6億元。在2016年創下新高后迅速回落。資本對生鮮電商的發展已開始持觀望態度,不再大手筆注入資金。
那么,為何生鮮電商紛紛倒下呢?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表示,生鮮電商出現擴張過快導致后續整體運營、產品質量、用戶體驗、售后服務等問題頻現,加上供應鏈方面也無法及時跟上,加速“倒下”。生鮮電商倒下的重要原因還在于損耗大。莫岱青指出,雖說生鮮商品的毛利率很高,但由于產業鏈太長,包括種植、選品、包裝分揀、物流、損耗和營銷等環節,便直接導致產品的損耗大,利潤降低。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解筱文認為,物流配送跟不上市場需求。生鮮物流中存在的配送超時、信息傳輸滯后、生鮮不“鮮”等較多現實問題,說明目前生鮮物流跟不上市場發展的需求,還處于粗放發展階段。
那么,未來生鮮電商路在何方呢?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電商巨頭正不斷加碼冷鏈物流建設和生鮮供應鏈投資,擁有全產業鏈資源和全渠道資源的企業優勢將愈加凸顯。此外,提升品質,擴大品牌影響力也是出路之一。展望未來,生鮮市場會呈現菜市場、超市和社區生鮮等多種業態共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