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開始裝修就遭遇家裝公司“跑路”,安徽人李欣(化名)不僅白白損失了10萬元的合同預付費用,還不得不另外借了外債,才將房子裝修好。
“到今天,10萬元還沒追回來。”3月12日,李欣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時間追溯到2018年年底,李欣和安徽某家家裝公司簽訂了裝修合同,但在簽訂后的兩三天,負責裝修事宜的項目經理突然辭職。
這讓李欣意識到自己可能被騙了。“果然在2019年1月其他幾個負責人也不見了。”李欣說。
公司領頭人“消失”,包括李欣在內的50多位消費者相繼受到牽連,受騙金額高達近400萬元。
李欣并非個案。
據人民法院公告網發布的信息顯示,2019年至2020年1月,全國有超過46家裝飾公司申請或裁定破產清算,涵蓋全國20多個城市。
家裝業“坑多水深”,消費者避無可避。
行業亂象叢生
3月9日,上海市消保委發布了《2019年家庭裝修行業消費熱點分析報告》,2019年,上海市消保委共受理家庭裝修類投訴2799件,誠信、質量和售后是較為突出的三個問題。
與此同時,據中國消費協會發布的投訴數據顯示,2019年商品投訴排行前十名數據中,房屋及建材類投訴位居第六,全年投訴量達到2.8萬件。
“現在行業是挺亂的,主要是因為市場太飽和,都賺不到錢。”3月14日,在河南某家裝修公司負責財務工作的張強(化名)向時代周報記者坦言。
張強所在的裝修公司位于河南省四線城市,近十家同類競爭企業已經讓市場擁擠不堪。“從去年到今年,公司凈利潤幾乎沒有增長,運營壓力還是挺大的。”張強說道。
但家裝行業擴張還在繼續。
根據前瞻研究院在2019年中旬研究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家居裝修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1萬億元,預測到2020年,中國家居裝修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59萬億元,較2017年仍有近5000億元的增長空間。
家裝行業“野蠻式”擴張讓市場環境不斷惡化。
“市場上裝修公司在房地產行業影響下規模持續擴大,但盲目擴張直接導致了這些裝修公司在內部管理上存在著問題或者漏洞。”3月13日,百匯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蘇揚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張強坦言,為了緩解成本壓力,部分公司會選擇質量較好的產品和次品混合在一起使用,兩種產品價格大概相差十幾元。
除了在原料上做手腳外,減少裝修工人人數也成為裝修團隊從中“謀利”的方法。
在廣東某裝修團隊工作的賀先生經常感到工作量倍增。3月13日,其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我們團隊分為三個管理層,每層都會抽取一定利潤,到我們終端施工團隊利潤已經非常少了,領頭兒就會減少工人數量,因為少一個工人就少了一份工錢”。
更有部分企業攜款失聯。
去年1月,顧先生選擇北京實創裝飾工程有限公司作為自家新房的裝修團隊。“前期合作還挺愉快的,用的材料也屬于標準材料。”3月13日,顧先生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但出乎意料的是,僅僅3個月,負責裝修的店長杳無音訊,顧先生幾萬元的裝修費用也徹底落空。
“現在實創只留有一個小辦公室,而且已經搬遷了三四次,估計是為了躲債。”顧先生說道。
3月16日,時代周報記者多次撥打實創的辦公室電話、相關員工電話,均已無法接通。
監管仍存“空白區”
事實上,為了改善家裝行業“亂象”,相關部門監管力度一直在升級。
公開資料顯示,在2011年1月實施的《住宅室內裝飾裝修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了開工申報與監督、委托與承接、室內環境質量、竣工驗收與保修以及法律責任等多項內容。
2013年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將裝飾裝修瑕疵糾紛的舉證責任改分配由服務方來承擔。
地方也出臺了相應制度措施。
蘇揚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例如上海,就出臺了《上海市住宅室內裝修管理辦法》,成立了上海市裝飾裝修行業協會協調處理消費者與裝修公司之間的爭議。
但目前投訴仍居高不下,家裝行業的監管仍然存在“空白區”。
“法律法規即使制定得再科學、再健全,相對于隨時變化的社會現實,仍然具有一定的滯后性。”3月13日,廣東宋氏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李曉月律師向時代周報記者坦言。
李曉月舉例,在精裝修房裝修質量、室內裝修污染糾紛問題上,的確存在一些政策空白和還沒有成熟的法律法規。
“需要進一步發揮法律、法規及相關規范性文件的‘篩查’功能,逐步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加強市場監管力度,改變目前市場上裝修公司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現象。”蘇揚表示。
另一方面,部分家裝商家開始主動完善服務質量。
3月13日,歐派家居相關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安裝人員的業務水平導致最終產品交付之后,與客戶預想的效果會有一定出入。因此除了最基本的定期組織安排安裝人員培訓外,公司還通過門店營銷人員的銷售系統,幫助客戶看到3D式效果圖,還原度高達90%以上。
“為解決貨物到客戶家里的運損,物流也同步優化。”歐派家居表示。
但在北京京商流通戰略研究院院長賴陽看來,服務升級意味著裝修費用上升,客戶“買單”的可能性降低。
“廠商自覺改善當然是很好,但是消費者不一定會選擇這樣的服務。”3月13日,賴陽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絕大多數消費者會更加注重性價比,所以企業在探索商業模式,做品質化的服務收取高額費用是完全可以嘗試,但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是有層級,企業也需要做好流失消費者的風險。
賴陽同時表示,想要整個行業水平提高、服務的投訴率降低,需要更加透明公開的第三方服務平臺,完成商家和客戶裝修過程的對接,對于市場服務能力提升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