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短信炸彈”:數百條短信“轟炸”手機,0.15元就可持續十分鐘,受害者維權難
1月27日中午12時,北京市民李女士的手機突然收到一條“10086123”發送來的網站的驗證碼短信,但她并沒有登錄該網站,緊接著一百多條短信息紛涌而至,都是來自各個網站公司的驗證碼短信。
李女士對記者稱,這樣的“短信轟炸”在當天一共來了3次,每次連發上百條,按照每天2-3次的發送頻率,“短信轟炸”持續了三天。李女士前去朝陽區所在街道派出所申請立案,但李女士表示,該派出所一位警官對她說,按照過往經驗,該類情況很難找出“短信轟炸”背后指使者,最終李女士放棄了立案。
記者 |沈怡然 李紫萱
1月27日中午12時,北京市民李女士的手機突然收到一條“10086123”發送來的網站的驗證碼短信,但她并沒有登錄該網站,緊接著一百多條短信息紛涌而至,都是來自各個網站公司的驗證碼短信,其中不乏中國人壽、百度、陌陌科技、順豐速運,因為設置了震動模式,她的手機開始了將近五分鐘時長的震動。
李女士對記者稱,“當時很驚恐,第一時間看了網銀和支付寶賬戶的錢財,好在沒有丟失”,這樣的“短信轟炸”在當天一共來了3次,每次連發上百條,按照每天2-3次的發送頻率,“短信轟炸”持續了三天。
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通訊正在成為一種攻擊他人的技術手段,與先前的“呼死你”類似,用戶受到“短信轟炸”,被短信騷擾、詐騙的事件也在逐漸增多。
1月28日, 李女士前去朝陽區所在街道派出所申請立案,但李女士表示,該派出所一位警官對她說,按照過往經驗,該類情況很難找出“短信轟炸”背后指使者,最終李女士放棄了立案。
李女士對記者稱,目前“短信轟炸”已經停止,但她自始至終不知道這些短信發送者是誰,以及運用的是哪個技術平臺。
李女士是北京移動用戶,記者就李女士反映的問題,咨詢了北京移動,公司表示,這是一種“短信炸彈”,不法分子通過特制的軟件不斷往一手機號碼發重復的垃圾短信,以達到騷擾和惡搞的效果。
“短信炸彈”的原理很簡單,現如今網絡上,需要用到手機驗證的地方越來越多了,比如購物、注冊、確認信息等,都需要往手機下發驗證碼,所以短信炸彈就是利用這些驗證碼來“做文章”,使用特制的軟件不停地請求驗證碼,而那些正常的普通網站就在這里無意的當了一把“幫兇”,不停地給受害人發送驗證短信,就像炸彈一樣。
“短信炸彈”
記者搜索發現,部分帶有短信炸彈功能的程序,源自網上的刷單軟件平臺。記者搜索到一個名為“520代刷平臺”的網站,買方可刷好評、點贊、刷粉絲數量,用戶也可選擇一種叫“短信壓力測試”的功能,發送十分鐘短信轟炸僅需0.15元,180分鐘僅需0.95元。買方最高可選單次1500分鐘,可同時下單無數份訂單,無上限分鐘數轟炸。就該網站來看,操作簡便、成本低,且可中途取消。網站有提供售后客服,無人工服務。
記者通過在百度貼吧、知乎上搜索“短信壓力測試”發現,有網友討論該類程序在哪里有賣,或討論這類行為是否犯法。
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王大恒對記者表示,以短信轟炸的方式給他人發信息,屬于違法行為,包括技術提供方和使用方。
王大恒表示,上述案例中,使用方侵犯了受害者的個人隱私權,目前《民法典》已經明確規定了私人生活安寧權屬于隱私,拓寬和明確了隱私權的范疇,其中第1033條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電話、短信、即時通信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生活安寧。私人安寧也包括不被打擾、監視、監聽、通訊安寧(垃圾短信、騷擾短信、電話)。
在類似的案例中,使用方還可能存在另外兩種情況,一種是惡意性使用,例如發布賭博、賣淫嫖娼、恐嚇、催債等信息,涉及相關刑事犯罪和治安處罰;
另一種是商業行為中的使用。例如搞促銷、拼單活動,涉及觸犯廣告法。
王大恒表示,“短信轟炸”的技術提供方,則可能涉嫌違反刑法的相關規定。記者注意到,有的刷單軟件平臺寫有“免責聲明”。王大恒表示,這種免責聲明是無效的,因為免責聲明只能是合法并且平等情況下才會免責,而無論刷贊還是短信轟炸行為,都可能涉嫌違反相關法律。
防護與維權
目前為期三天的“短信轟炸”已經停止,李女士在這期間始終沒有尋求到合適的防護方案。
對于短信炸彈,中國移動集團公司研發了相關的應急防護方案,用以緊急防護客戶免遭惡意騷擾。北京移動表示,該服務是免費的,可在設定的防護有效期內,對所有發往客戶號碼的端口類短信(包含端口、固話、國際號碼)進行全量攔截,語音通話、上網、點對點手機短信等通信不受影響。
目前,李女士已經采用了該系統,但她認為,該系統會攔截一切陌生號碼的短信,包括真正登陸網站的驗證碼短信,對她來說,也只能作為一種被動防護的手段。
那么這種情況下的受害者該如何維權?
王大恒表示,從以往的民事案件來看,由于證據取得困難、不容易找被告等因素,目前維權還存在一定難度。因為自始至終受害者仍然不知道這些短信是誰發送、使用哪個技術平臺,也就難以找到被告。而普通用戶也很難去有關部門查詢背后的數據和ID。
王大恒表示,該事件的責任方可能會涉及多方,可能每一方都有對此負有一定責任,但究竟哪一方能達到直接侵權或承擔賠償的程度,或是能在法律上認定該方責任,目前還有待進一步通過司法實踐來給出結果。同時,所謂的責任也并不一定是賠償,法律上的責任還有停止侵權,消除妨害,賠禮道歉等。
此外,用戶還可撥打12321致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根據官網,該機構是中國互聯網協會受工信部部委托設立的舉報受理機構,支持舉報詐騙電話、舉報騷擾電話、垃圾短信和不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