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基金家底超3萬億,支付新冠疫苗費用沒問題
2020年,我國醫保基金支付了新冠患者的醫療費用、實施了階段性降費之后,其滾存結余仍然實現了正增長。有了這三萬億家底,今年醫保基金有底氣繼續為新冠疫苗和接種費用“埋單”。
國家醫保局副局長施子海在20日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根據統計快報,去年基金的總收入是2.4萬億元,支出大概2.1萬億元,當年結余2700億元,歷年的滾存結余超過3萬億元。總體來看,這次醫保基金負擔疫苗和接種費用是沒有問題的。
新冠疫苗接種將是有史以來全球最大的免疫接種計劃,由醫保基金支付新冠肺炎疫苗費用是應對特殊事件的特殊之舉。從長遠看,全民免費接種疫苗,有利于快速建立免疫屏障,維護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從而進一步促進醫保基金長期可持續運行。
據人民日報報道,2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冠肺炎:漫長的一年,之后呢?》的文章。文章提出,截至2021年2月3日,我國已接種3100萬劑新冠滅活疫苗,接種對象包括一線醫護人員、冷鏈行業工作人員、海外工作或學習的人員等。
根據國務院的部署,本輪新冠病毒疫苗及接種費用政策有兩個要點:一是疫苗和接種費用由醫保基金負擔,財政對醫保基金給予適當的補助,居民個人免費接種。二是醫保基金主要通過動用歷年的結余來負擔,不影響當期基金的收支,也就是說,不會影響群眾當期的看病就醫待遇。
施子海表示,目前,國家醫保局已經與相關部門一起研究制定了疫苗附條件上市后疫苗和接種費用保障的細化操作方案。
此前,國家醫保局已經對外表示,醫保支付疫苗費用,決不是簡單付錢。要千方百計確保醫保資金發揮最大保障效力,用好集中帶量采購等各種各樣辦法,充分發揮醫保戰略購買作用。
這也就意味著,醫保局下一步或將采取包括帶量采購在內的各種措施來與疫苗企業進行價格談判,發揮醫保“團購”的作用,以量換價,更有效地使用醫保基金。
雖然醫保基金從全國范圍上來有大量結余,但內部卻存在較為嚴重的結構性不平衡。這種不平衡首先體現為,盡管目前滾存結余比較大,但其中1/3是個人賬戶,統籌基金結余2萬億元左右。
對比2019年的數據可知,2020年醫保累計結存的增長較快的是個人賬戶資金,個人賬戶資金從2019年的8400億元提升到了1萬億元。統籌資金在2019年已經達到了1.93萬億元,2020年統籌基金的增長有限。
施子海還表示,醫保基金結余地區分布非常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部分人口流入的省份,集中程度還在不斷提高。特別是隨著經濟增長由高速進入中高速、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疾病譜變化、醫療技術進步等,醫療費用支出不斷增長,基金收入增速低于支出增速將成為新常態,醫療保障基金中長期平衡存在一定壓力。
據國家醫保局統計,人口流入較多的東部6個省市,職工醫保的統籌基金累計結余,2010年占全國44.7%,去年已經上升到56.6%。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做好醫保基金運行分析,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加強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確保基金中長期可持續平衡運行。”施子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