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觀察丨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高度贊賞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
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將于2月22日—23日以線上形式召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厄·安諾生在會議前夕接受總臺記者采訪時,高度贊賞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進步。她呼吁加強多邊主義合作,真正改變人民的生活,走向一個包容和可持續的未來。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進步
談及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英厄·安諾生表示,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也是世界各國的愿景。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們看到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進步。我們看到了更加嚴格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特別是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中國有了顯著的變化。中國已經提前實現了“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注: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次會議在日本愛知縣舉辦,會上通過了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戰略中的五個戰略目標及相關的20個綱要目標統稱為“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一些重要物種的種群數量正在增加。中國已經連續七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國。
全球正面臨三大環境危機
英厄·安諾生坦言,當前,全球面臨著三大危機,即氣候危機、生物多樣性和自然危機以及污染和廢物危機。2020年的氣溫與2016年持平,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變暖的影響無處不在。人們對野火、洪水和干旱司空見慣,甚至已經不總被看做是新聞。自然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衰退,在780萬個物種中,約有100萬個物種面臨滅絕。人類已經改變了75%的陸地表面和66%的海洋區域。每年,污染都會導致數百萬人過早死亡。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約有三分之一的河流受到嚴重污染。我們每年丟棄5000萬噸電子垃圾。而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加劇垃圾問題,每天都有數千萬個一次性口罩和其他保護設備被丟棄。
對于人類面對環境問題的重重挑戰,英厄·安諾生表示,所有國家必須在今年晚些時候即將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前,提交國家自主貢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近幾個月來所做的每一項研究都表明,新冠疫情恢復計劃是加快行動的巨大機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排放差距報告發現,如果這些資金投資得當,綠色復蘇可以將2030年的排放量減少25%。我們必須繼續加強多邊主義,真正改變人民的生活。
聯合起來應對后疫情時代的綠色復蘇
英厄·安諾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面臨的挑戰比我們之前想象的更加相互關聯。盡管已有多年的承諾,但沒有足夠的行動。我們克服這些危機的行動必須聯合起來,如果部署得當,疫情恢復和刺激方案可以帶領我們走向一個包容和可持續的未來。(總臺記者 楊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