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2月25日電 題:(兩會訪談)全國人大代表楊林花:村醫是健康“守門員”而不只是“登記員”
記者 范麗芳
“農村永遠是一線,要讓鄉村醫生解放出來,懂得基本醫療過程、傳染病知識等,不能只做公共衛生的登記員。”全國人大代表、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楊林花連續多年關注村醫的職業環境,呼吁給予該群體相應的待遇和保障。
村醫是一支具有中國特色、數量龐大的基層醫療服務隊伍。他們長期扎根農村,行走在田間地埂,為數億農民提供基本醫療保障。
近年,隨著農村衛生體制改革深入,公共衛生工作不斷規范、項目逐步增加,最基層的村醫任務繁重,曾經“背著藥箱行走”,如今多數時間埋首于名目繁多的表格。
資料圖。楊林花(左一)在石圪垤村調研。 受訪者供圖“公共衛生服務只是村醫的職能之一,最重要的還是要承擔健康知識科普、疾病診療、傳染病預警和防御等職能。”楊林花說,2021年年初,黑龍江、河北等地的新冠疫情傳染皆與農村相關,“公共衛生防疫,不能只放到三級甲等醫院,村醫這一關也很重要”。
此外,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及農村城鎮化推進,農村的老弱病殘、“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日益突出。這一群體的健康守護更多依賴于離他們最近的村醫。
心有村民、胸有愛心、手有技能、腦有責任。楊林花說,時代對農村“健康守門員”提出更高要求,但待遇低、人才斷層等因素,嚴重制約著村醫隊伍的發展。
據2019年公開數據,全國村醫約有120萬人,大于60歲的占60%到70%。
“村醫的收入僅靠上級撥付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一般診療費,養老保險機制缺乏,考評獎懲機制不健全,退崗生活補助低,村醫年齡普遍偏大,年輕人不愿到基層,專業人才短缺。”楊林花認為,人才培養是健康中國的核心,要高度重視村醫的培養和隊伍建設。
2019年,楊林花在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韓北鄉石圪垤村創建鄉村醫生培訓基地,以此為橋梁,增加城市優質資源與基層醫療的互動;2020年,編寫易懂實用的《鄉村醫生應知應會手冊》贈送給村醫,還建立村醫能力提升網絡工作群,隨時解答村醫工作疑慮。她希望通過繼續教育、拜師結對、創建網絡學習平臺等方式,提高村醫的診療及健康管理能力,最終緩解村民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近日發布的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也讓楊林花信心倍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推動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變,加強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
“山西部分地區已將村醫納入縣域醫共體建設,這樣就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安心為村民服務。”楊林花建議,在人才儲備方面,可以從國家層面舉辦培訓班,將有基礎醫學知識的人培養起來,再讓其回到鄉村,“培養一批有擔當、有素質、有理想的健康‘守門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