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押注氫能背后:重復建設、地方保護、騙補等彎路還會再走一次嗎
本刊記者/陳惟杉
發于2021.3.1總第985期《中國新聞周刊》
2020年9月,財政部等五部委《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對外發布,被業內稱為“新國補”,這一針對燃料電池汽車的專項政策再一次激發了地方政府發展氫能產業的沖動。
“‘新國補’出臺,對申請示范城市群有幾條限定條件,比如要求至少建成兩座加氫站、推廣100輛燃料電池汽車,并且要求地方初步構建政策體系,所以去年9月21日后一些地方密集出臺支持燃料電池車發展的規劃、布局加氫站。”云浮(佛山)氫能標準化創新研發中心主任趙吉詩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汽車產業輻射面廣,地方政府對其拉動經濟增長寄予厚望,加之被能源革命的概念所吸引,地方政府對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渴望并不難理解。有地方政府官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作為未來可能的支柱產業,現在砸入多少錢都不為過,如果別人搶先布局后就沒有機會了。“我們在純電動汽車上就沒抓住機會,這次不能再錯過。”
已經經過兩輪評選的示范城市群名單尚未出爐。但無論是將獎補面向特定城市群,還是獎補額度,“新國補”都顯得更為審慎,被外界解讀為吸取了純電動車補貼的教訓。但是地方政府的沖動依舊,各地紛紛押注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究竟意味著什么?重復建設、地方保護、騙補等等過往走過的彎路還會再走一次嗎?
沖刺“示范城市群”
2020年,地方政府關于氫能產業的規劃密集發布,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景春梅看來,推動這一次熱潮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下稱《通知》),“為了能趕上這趟車,地方政府加快出臺地方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