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全國政協委員劉木華:耕地保護要實現“天上看、地上巡、網上查”
中新網北京3月9日電 (袁汝晶)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劉木華建議,應建立全國通用的耕地保護監管系統,充分利用衛星遙感、信息采集、大數據等技術,盡快組建一套上下貫通、整體聯動的“天上看、地上巡、網上查”全國通用智慧監管平臺與系統。
耕地是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根基命脈,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作為農業界別全國政協委員,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坦言,面對經濟發展和保護耕地“魚與熊掌”選擇的難題,在不正確政績觀的誘惑下,把耕地保護“形式化”“紙面化”,在耕地占補平衡中搞占優補劣、占水補旱、占近補遠的現象比較普遍。從農民個體或合作社來說,違規占用耕地開展“非農”“非糧”建設的行為時有發生。
圖為航拍江西進賢縣泉嶺鄉高標準農田。(資料圖) 張瑩 攝中國耕地多、監管保護難、情況復雜、地方經濟發展用地需求旺盛,依靠傳統的耕地保護監管督查方法難以適應當前形勢發展。劉木華說,要盡早打造耕地保護的信息化監測隊伍,將現有的自然資源督察機構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武裝智慧監管手段與裝備,打造耕地保護信息化監測隊伍。并通過對信息化監測隊伍配備有智慧監管系統的手機,實施耕地質量變化輸入更新、土地變更及時登記、耕地破壞巡查執法取證等功能。
“同時,引入耕地保護的社會群眾監督機制,研發便于群眾使用的手機耕地保護智慧監管APP程序,利用手機APP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讓社會群眾能及時、方便地對耕地破壞的情況進行上報、反映。”劉木華表示。
此外,他還建議,依托統一的技術標準、平臺和安全保障措施,構建國家與地方上下聯動、信息共享的大數據系統,形成自上而下校核和自下而上反饋的傳輸體系,實現政務辦公、動態監測、數據核查、執法查處、輔助決策以及耕地作物種植情況等各類智慧管理功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