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丨前2月工業增速創記錄:上游價格與設備生產“齊飛”,制造業重入新擴張周期?
前2月的中國工業增速創下歷史記錄,大超普遍預期。
國家統計局3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35.1%。其中,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62.4%,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59.2%,汽車制造業增長70.9%;產品上,工業機器人產量45433套,同比增長117.6%;新能源汽車31.7萬輛,增長395.3%;微型計算機設備5725萬臺,同比增長111.9%。
受訪專家指出,過低的基數、就地過年帶來的提前開工,國內外經濟復蘇帶動的需求回升,穩定的政策支撐是工業增速創下歷史記錄的主要原因。但如此之高的增速很難長期持續,預計全年工業將出現前高后低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工業反彈最明顯的多是通(專)用設備、高端機床、機器人、電器制造等制造業上游的設備、裝備類行業,近期工業上游原材料也正在大幅漲價,中國制造業似乎正在重新進入一個新的擴張周期。專家認為,當前需要高度關注制造業上游的景氣度是否能成功向下游傳導,這決定了制造業只是一個統計數據上的反彈,還是一個新周期的開端。
三大因素支撐工業超預期大增35.1%
盡管預計1-2月工業增速會大幅高開,但35.1%的增速仍然大幅超出了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航燕的預期,她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指出,如此高的工業增速可能是過低的基數,就地過年帶來的提前開工,國內外經濟復蘇帶動的需求回升,穩定的政策支撐共振的結果。
首先,去年初疫情爆發砸出了增速上的“大坑”,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去年1-2月份下降13.5%。
“不過,今年前2月的工業增速首次與正常的2019年做了對比,其結果是:今年比2019年1—2月份也增長16.9%,兩年平均增長8.1%。說明今年的工業好于疫情前的年份。”
在張航燕看來,根據其調研,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今年春節存在普遍的就地過年現象,制造業提前開工、甚至并未停工的現象并不少見,這增加了春節期間的開工天數。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劉愛華在3月15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也強調,就地過年對工業生產起到提振作用。今年春節多地倡導就地過年,不少地方出臺了相關政策,對留崗工作人員給予經濟補償,企業開工和項目施工的時間明顯延長,員工到崗的情況也是好于往年,支撐了工業生產等指標回升。
她介紹,國家統計局對近5000家工業企業開展了快速調查,結果顯示春節期間工業企業平均放假天數7.5天,明顯少于正常年份。調查結果還顯示,大概接近一半被調查企業表示超過九成員工選擇就地過年。因此,就地過年的政策對工業生產延長開工時間的作用是非常顯著的。
在張航燕看來,需求的回升是工業生產明顯反彈的第二個原因。一方面,隨著疫情得以控制,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市場需求明顯改善,這一趨勢一直延續到今年初,與此相伴的就是中國的工業增速走出了“深V”型反彈。
另一方面,外部需求也出現了明顯的改善,去年三季度以來,中國工業出口持續放量大增,隨著國外疫情略有好轉,年初外部需求也明顯升溫,1—2月份,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9299億元,同比名義增長42.5%,這一增速創下了近年來的新高。
劉愛華也介紹,今年以來世界經濟緩慢復蘇,主要經濟體的制造業景氣度回升,帶動我國出口快速增長。1-2月份,我國對東盟的出口額同比增長40%以上,對美國出口額增長70%以上,這帶動了工業出口的升溫。
第三個原因在于,中國的宏觀政策為工業提供了持續的支撐。劉愛華表示,剛剛結束的“兩會”指出,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促進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要繼續為企業紓困,政策保持延續性,不急轉彎,根據具體的形勢變化進行調整完善,促進經濟基本盤的穩定。
張航燕表示,一方面,中國在財稅、減負等方面為工業提供了寬松的環境,提振了企業的信心和積極性;另一方面,中國在基建投資等方面持續發力,這帶動了年初載貨汽車、挖掘機、鏟土運輸機械出現超過100%的增長。
展望全年,張航燕認為,如此高的工業增速難以持續,全年工業可能會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
在她看來,今年的內部需求仍有望保持相對強勁,不過外部需求則存在較多不確定性。“去年工業出口增長最快的都是口罩、呼吸機等防疫物資,家電等宅經濟產品,以及一般工業消費品;這些領域出口強勁,并非中國在技術上占據獨特優勢,主要是因為疫情期間中外存在復工復產的時間差,今年要格外關注國外產能的恢復對中國制造帶來的擠出效應。”
新能源汽車飆漲395.3%,工業重回擴張周期?
從行業上看,汽車、電子、裝備類工業增長最為明顯。
1-2月,汽車制造業增長70.9%,汽車產量385.5萬輛,增長89.9%,其中,新能源汽車31.7萬輛,增長395.3%。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運行研究室副主任江飛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去年一季度,生產上全球供應鏈斷裂、銷售上不少4S店關閉,使得汽車產銷均出現了很低的基數;同時這也導致汽車的產銷需求被推后;而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趨勢下,不少家庭行業開始考慮從公共交通轉向私家車出行,加上近期的汽車行業刺激政策,這也帶來了汽車生產和消費的持續回暖。
張航燕指出,去年開始,中國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汽車行業出現了明顯的觸底式反彈,“去年上半年我們在江西調研時發現不少新能源車企處于停產或未達產狀態,但到了下半年,汽車生產出現了迅速的升溫。”
她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政策上的利好,中國把本到去年年底完成退坡的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和減免新能源汽車的車購稅兩項政策延遲了兩年,并出臺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振了車企的信心。
另一方面,在碳達峰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車迎來一輪新的機遇,年初特斯拉車型大幅降價,蔚來、廣汽等國內廠商在發布新品上動作頻頻,這刺激了新能源汽車生產端的活躍。
此外,她指出,中國正推動汽車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要求各地有序取消行政性限制汽車購買規定,各地不出臺新的汽車限購規定,北京等一線城市在上牌政策上明顯向新能源車傾斜。
電子類工業也是一大亮點。1-2月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69.4%,其中,微型計算機設備產量5725萬臺,同比增長111.9%;集成電路533億塊,同比增長79.8%。
江飛濤表示,疫情加速了各行業的線上遷移,遠程辦公、遠程教育等快速發展,這帶來了手機、筆記本、集成電路、家電等電子信息行業的加速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前2月中國的設備、裝備類制造業呈現出井噴式增長。
前2月,國內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62.4%,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59.2%,金屬切削機床8萬臺,增長了85.4%;工業機器人45433套,增長了117.6%。而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59.9%、49.2%,明顯高于往年。
江飛濤表示,汽車、家電、電子信息產業是機器人、高端機床等上游裝備制造業的主要應用領域,前者的快速發展帶動了上游產業鏈的共同復蘇。
張航燕則表示,高端機床、機器人等設備、裝備類企業大多位于制造業中上游,其迅速恢復反映在工業的下游,制造企業的預期正在改善,中國制造有可能迎來一輪新的擴張周期。
她指出,近年來,由于整體經濟不振,中國制造業投資一直處于低迷的狀態,而在今年1-2月,中國的制造業投資增長了37.3%,反映制造企業對外來的經營預期正在改善,投資重回擴張區間。
此外,張航燕指出,近期工業上游的原材料正大幅漲價,進而帶動了PPI進入了擴張區間,不過目前這種漲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給端引發的:一方面,原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明顯上漲,另一方面,國內原油、煤炭、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等產品供給并未像下游的裝備制造一樣同步擴張,部分采礦業由于安全檢查收緊出現了限產停產現象,因而出現了價格上漲。
她指出,當前需要高度關注制造業上游的景氣度是否能成功向下游傳導,如果只是上游漲價,這就是一個由于上游供給收緊導致漲價,進而擠壓工業下游利潤的現象;而如果下游消費品的景氣度也出現了升溫,則預示著一個新周期的開端。
劉愛華表示,2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1.7%,漲幅比上個月的0.3%有所擴大,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全球制造業景氣度回升的帶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明顯上漲,而對工業消費品而言,由于中國工業供給能力較強,工業消費品不具備大幅上漲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