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呈重發態勢,“蟲口奪糧”戰怎么打
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即將到來,隨著氣溫回升,小麥條銹病擴展速度顯著加快,草地貪夜蛾也進入活躍期,重發流行態勢明顯。據農業農村部官網信息,目前,小麥條銹病已在小麥主產區的8個省份232個縣區發生215萬畝,為近10年來第三重發年份。
受此影響,農業種植板塊走強。截至3月17日上午收盤,神農科技(300189)漲14.29%,香梨股份(600506)、新賽股份(600540)漲停,荃銀高科(300087)漲6.48%。
防控農作物病蟲危害
農作物病蟲害是影響糧食穩產增產的關鍵因素,防控農作物病蟲危害是減災保豐收的關鍵舉措。夏糧是糧食生產的第一季,占全年糧食生產超過1/5,冬小麥作為夏糧的主體,其長勢情況備受關注。
小麥銹病,俗稱“黃疸病”,分為三種,條銹病是其中之一。據河南省南陽市農業科學院楊厚勇等發表于2012年12月《農業科技通訊》的文章,小麥銹病是中國發生面積最廣、危害最重的小麥重大危害。西北、西南和黃淮海麥區,是銹病的主要流行區。在銹病流行年份,受害小麥可減產30%以上,甚至絕收。
進入3月份,氣溫回升、田間濕度大,有利于小麥條銹病繁殖和擴散。鑒于小麥條銹病對小麥的危害嚴重,根據《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有關規定,為加強農作物病蟲害分類管理,2020年9月,小麥條銹病被農業農村部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院士分析認為,由于菌源充足、品種抗病性差、春季氣候條件適宜,雖然擴展流行期比重發的去年有所推遲,但黃淮海等麥區春季大流行風險仍然較高。草地貪夜蛾已在云南、廣東、廣西等西南華南秋冬種玉米種植區累計發生164萬畝,同比增加15%。
與小麥條銹病共同被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的,還有主要為害玉米的草地貪夜蛾。2018年12月份從云南普洱地區進入,隨后在國內多地蔓延。目前,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在玉米生育期的各個階段都可以為害,嚴重危害可以減產50%以上。而且,不僅偏愛玉米,食性還很雜。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分析稱,今年湄公河地區氣候條件利于草地貪夜蛾發生繁殖,后期境外遷入蟲源充足,境內、境外蟲源疊加,草地貪夜蛾防控壓力將明顯大于去年。
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損失
1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2021年全國“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方案》(下稱《方案》)。
據全國農作物病蟲測報網監測和專家會商分析,2021年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呈重發態勢,預計全國發生面積21億畝次,同比增加14%,對70%以上的產區構成風險,需及時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努力減輕災害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