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博物館的唐俑活了,將會是怎樣的景象?今年春節,河南衛視春晚舞蹈《唐宮夜宴》將這一奇妙景象搬上舞臺,這支5分鐘的舞蹈展示了唐朝少女從教坊日常到趕赴夜宴一展才藝的全過程,舞臺還運用了先進技術,串聯起多件國寶級文物和古代名畫,令表演者身入其境、觀眾身臨其境,節目一播出,便收獲了熱議和好評。
在舞蹈《唐宮夜宴》中,參加夜宴的唐朝少女圓潤可愛,她們時而梳妝打扮,時而嬉笑打鬧,時而在古畫中穿梭行走,節目將大唐盛世的錦繡繁華展現得淋漓盡致。正如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所說,這個節目真正做到了讓陳列在博物館展柜中的文物“活”起來,讓樂舞俑、樂舞圖跳起來、唱起來,把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懷和藝術神韻真真切切傳遞給了觀眾,并滋養著觀眾的精神世界。這就是它能“火出圈”的最大原因吧。
可以說,舞蹈《唐宮夜宴》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種成功示范。一方面,節目高度還原了歷史文化現場。長期以來,在人們常見的舞蹈節目、演出中,演員都是苗條、修長的,這符合今天流行文化、消費文化定義下的“美”,卻未必符合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據報道,《唐宮夜宴》為還原唐代少女的“豐腴美”,演員身上穿著塞海綿的服飾,嘴里含著棉花,眼角兩道月牙形的妝容,再現了風靡于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妝容“斜紅”,演員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不僅憨態可掬,還盡顯盛唐時期的文化風情,不少網友表示,真的像是畫里的人活過來了,同時也對“美”有了更多元、更具文化內涵的新理解。
另一方面,節目實現了唐代文化與現代數字科技的完美結合,整個舞臺運用了先進的增強現實技術,串聯起婦好鸮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簪花仕女圖等國寶級文物和名畫,使得這支舞蹈在舞臺上穿越了千年時空,呈現更加立體,而那些唐宮少女雖然是從歷史中走來的,卻像今天的小女孩一樣活靈活現、可親可近。總而言之,節目在內涵上充盈著古風古韻與大氣恢宏,而在審美認同、價值取向方面,又體現出現代性,無怪乎能引發年輕人的熱情追捧與積極傳播。
舞蹈《唐宮夜宴》的“火出圈”再次表明,要讓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主動認識、熱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甚至將之融入生活、情感和行為方式中,就要努力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的表達形式,創作出更多當代人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