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國政治、文化的最高地;深圳,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對比兩地中心城區海淀和福田教育研究原點的時候,記者發現,兩區雖然地處中國南北兩端,但還是有許多風景連接線。其中,有趣的是,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教育學會理事會理事吳穎惠和深圳市福田區教科院院長、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郭其俊,作為兩區的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他們之間也有很多相似點。
兩位院長不僅都致力于教育改革,還共同關注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探索面向未來的教育、推動附屬實驗學校的建設……而實現想法的路徑也極其相似,在吳穎慧和郭其俊的推動下,海淀區成立了“敬德書院”,福田區成立了“教師書院”,“新兩院院長”也由此誕生。
“新兩院院長”
吳穎惠
吳穎惠: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敬德書院執行院長,海淀教育網絡與數據中心主任,北京市學科帶頭人,正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理事,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首都師范大學國學院兼職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學校管理研究和教師發展研究,出版圖書20余本,發表論文40余篇。
郭其俊
郭其俊:深圳市福田區教科院院長,著名特級教師,首批正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曾任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副局長、南京市寧海中學校長等職,是全國中小學百名優秀明星校長,深圳市首位”百萬年薪”公立高中校長和公立教科院院長,也是《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國重點推介的高中校長。
相似點一:關注教師成長發展
作為一南一北兩位區域教科院院長,吳穎惠和郭其俊分別還有另外一個“院長”身份,2014年,海淀區成立敬德書院,吳穎惠任書院執行院長;2019年,福田區教科院成立教師書院,郭其俊也是書院院長。兩個書院同樣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培訓工作的全過程,以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為使命,但又各有不同方面的側重。
敬德書院:引導教師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
2014年,海淀區提出在使用中保護一個明清四合院,建成一個成人培訓機構,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干部、教師的文化素養,一直想創辦一個書院的吳穎惠得到了這個難得的機遇,于是她帶隊到岳麓書院等地考察,經過幾個月的籌備,9月28日,敬德書院在中法大學附中舊址上落成,吳穎惠任敬德書院執行院長。
敬德書院主要服務海淀教育,開展以互動、研討、小型骨干教師培訓為主要形式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國內首家“官辦”書院,敬德書院是具有獨立編制的正式事業單位,納入政府財政預算。“書院有學術、研修、讀經、會講、游學等五類課程,其中包括儒學簡史、詩詞創作、琴棋書畫體驗、研讀四書五經、古典詩詞與家國情懷等科目。”吳穎慧表示,敬德書院擁有經、史、子、集等各類書籍近7000冊,其中線裝書400多冊。在此基礎上,書院還建立了音視頻一體化的電子書庫。
成立至今,敬德書院始終致力于追求高品位的課程建構,通過與區域內高校教育資源交叉借力、互動發展、資源聯動,凸顯了海淀教育的品質和特色。自2015年10月起,敬德書院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五家單位簽署協議,利用海淀區高校資源豐厚的優勢,開展師資培養工作。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海淀區委黨校等單位分別成為敬德書院的合作研究基地、實踐基地或培訓基地,他們通過教材研制、課程開發、學術項目研究等載體,探討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方式與方法。
教師書院:100%覆蓋區域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和業務培訓
為了探索新時代支持教師成長的長效機制,100%覆蓋區域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和業務培訓,2019年,福田區教科院在深圳市率先成立了“教師書院”。
郭其俊
教師書院成立后,成為了促進福田區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中心、培訓中心、活動中心和支持中心。教師書院在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保證教師隊伍建設正確政治方向的基礎上,突出師德建設,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培訓工作的全過程,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
“教師書院還創新機制,在100%覆蓋區域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和業務培訓的基礎上,考慮校際差異,定向發力,促進專業發展,培養一批名教師,健全把骨干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教師培養成教學、科研、管理骨干的‘雙培養’機制。”郭其俊表示,教師書院將從全員培訓、學術講座、名師論壇、國內調研等多個方面開展工作,爭取到2035年,福田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養造就數以千計的骨干教師、數以百計的卓越教師、數以十計的教育家型教師。
福田教師書院忠誠于黨的教育方針,在青年教師入職培訓中,開展“黨課”培訓全覆蓋,引導老師扣好入職時的第一粒扣子。“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認識教師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實抓緊抓好”。郭其俊表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從不同方面表明了教師發展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位置。與此同時,《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也把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成立教師書院是有必要性的。
相似點二:面向未來 關注智能教育
在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時代,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2020年7月20日,中國教科院“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在北京正式成立,作為新型研究和學習生態的共同體,必將對提升智能教育水平起著巨大的作用。兩位院長也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點,共同成為了中國教科院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聯盟單位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面向未來教育要引入現代鮮活的技術
吳穎惠表示,如果教育是一個遠離現代社會、遠離技術的封閉體系,那么教育肯定是自取滅亡、沒有出路的。
吳穎惠
“我們不知道未來社會會發展成什么樣子,純粹講授知識是沒有用的,我們必須著力培養孩子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讓他們將來能夠適應未來多變的社會。”吳穎惠認為,教育永遠是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的。未來教育應該把一些現代的、鮮活的優秀技術引到學校去,讓孩子們早接觸、多接觸。這就要求現代教育的目標要相應發生變化,在全面發展的同時,必須考慮孩子的個性發展,要為孩子量身訂做一些課程,讓他們今后能更好地適應于未來社會。當然教育評價體系也要變化。將來,孩子們學習知識的渠道會更多,不會僅僅依靠學校教育、課堂教育看。在吳穎惠看來,這就要求重新研究學校教育的功能,她相信不遠的將來,體育活動、藝術熏陶、品行培養等,將會成為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這些可能會涉及到教育評價體系的全方位變革。
人工智能的普及也讓吳穎惠開始思考人工智能未來和教育之間的連接。“人工智能技術將推動原有教育思想、教育目標、組織形式、內容體系、培養方式、學習空間和評價體系等系列變革。”吳穎惠在一次論壇分享中表示,人工智能加快教育向核心素養培養邁進,促進深度學習的科學發生,也督促教師不斷提升信息化素養。人工智能環境下的未來教師必須熟悉人工智能帶來的教育變革,熟悉大數據分析技術、語音技術、圖像技術、虛擬技術,熟悉各種教育平臺和APP終端的使用。同時,人工智能也引發教育評價體系的不斷變革。
推動AI賦能教育 提升區域教育研究和實踐水平
郭其俊認為,科學技術的革命引領著教育的變革,福田教科院的研究和實踐要從“跟上時代”到“引領時代”,就必須引領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推動科學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研究和實踐。
為進一步推動AI賦能教育,引領福田教育信息化邁向3.0體系,促進區域智能教育整體跨越發展,2020年12月,福田區成立了AI賦能教學實驗學校聯盟。聯盟成立前,郭其俊帶領福田教科院的教研員們,聯合人工智能、教育、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專家對開展AI實踐的學校進行了走訪調研,并深入了解一線教師在AI賦能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而福田區AI賦能教學實驗學校聯盟的成立,也必然成為學校、教師搭建了合作交流、攜手共進的平臺,以及推動福田區AI賦能教育往前邁步的重要抓手。
為把握 AI賦能教育的發展態勢,培養 AI賦能教育的中堅力量,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福田教科院還在全區挑選了100名種子教師,組織開展了“走向智能教育骨干教師”的專項培訓。郭其俊還積極配合和參與了中國教科院未來學校實驗室“全息未來教育云+端”項目在福田落地的前期籌劃和過程推動工作,將“講座式授課與項目式學習”“大數據與個性化精準教育”“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等概念進行有機融合,對教育的全息化、未來化和智能化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點三:發揮智庫力量 助力打造“科研機構新校”
通過借助區域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智庫支持,形成“科研機構新校”的辦學模式,實現學校又好又快地發展,是近年來不少教科院達成的共識。海淀區教科院和福田區教科院都主動發揮智庫的作用,運用科研的杠桿,撬動教師專業的發展,轉變課堂教學的范式,發展學生內在的活力,多維共振。在教研力量助推學校發展發面進行了不少探索。
成立未來學校 引領未來實驗小學發展
2020年10月31日,北京市海淀區教科院未來實驗小學正式啟用,作為海淀北部地區惟一一所以“未來”命名的實驗學校,海淀區教科院未來實驗小學將依托海淀區教科院的科研力量和資源,構建未來學校理念體系,在學校課程體系、課堂教與學形態、學生綜合評價方式、學校治理模式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探索實踐。
吳穎惠
在未來教育方面,學校將從思想理念、文化體系、課程體系、課堂教學生態、教師隊伍建設、學校治理體系等方面著手,進行變革式、跨越式發展,如在建設指向未來發展的課程體系方面,會開設人文講座、科學實踐、研究性學習等綜合課程,建立人文、科學、藝術、體育等俱樂部,打造學科課程、俱樂部課程和社團興趣小組三種課程形態;通過創客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等方式重構物理空間,并利用移動學習、基于VR的學習等突破傳統的學習空間,不斷探索智能時代的課堂教學新生態;學生評價將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開發個性化教學評價系統和分析反饋體系,跟蹤監測教學各個環節, 全面評價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據了解,到2023年,北京市海淀區教科院未來實驗小學將初步建成具有學習場景相互融通、學習方式靈活多元、學校組織彈性開放、教育技術先進前沿、教育評價多樣靈活等具備未來教育特征的“綠色創新學校”。這所小學還將成為海淀區未來教育探索與交流的平臺,學校將積極引入各個教育領域的專家,深入研討對話、集思廣益,深入開展海淀未來教育探索。
這次合作辦學是海淀區教科院與和平小學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用未來學校的發展目標、科學理念引領未來實驗小學發展,立足于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育質量、學生全面發展,共同打造一所學生樂學、教師樂教、家長與社會滿意的優質學校,希望培養出更多面向未來的優秀學生。
打造三所附屬學校 擴大區域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福田區教科院從2016年成立之后,就陸續在2016年和2017年,將原本的竹林小學、竹園小學和竹林中學更名為教科院附屬小學、第二附屬小學和附屬中學。作為全市首個區級教科院,通過輻射教科院智庫力量,鍛造出三所附屬學校,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
教科院附小的前身叫做竹林小學,曾是福田區最薄弱的學校之一。由于綜合原因,教學質量嚴重下滑,學校生源不斷流失,截止2015年,學校學生不足800人,每年轉出學生有六七十人,學校一度陷入了發展的困境。
郭其俊
2016年,福田區教科院進駐竹林小學,學校更名為教科院附小。由此,學校確立以科研為導向,以“課程變革”為核心的改革思路。在國家教育部門要求的基本課程目標、內容、總課時不變的前提下,教科院附小對教材進行重組和優化,將十幾門國家、地方課程統整為“四大課程”,即品性養成課程、學科素養課程、七彩節日課程、多元智能課程。4年間,學校全體教職員工通過課程的變革撬動了學校的發展,提升了學校的教育質量水平。僅用了3年時間,教科院附小創造了從招不滿學生到現如今生源爆滿的奇跡,徹底改變了學校薄弱的境況,成為了老百姓家門口高水平、高品質的新型優質學校。
2017年9月,“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第二附屬小學”和“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中學”相繼更名成立。更名成立后,郭其俊多次帶領團隊來到二附小,為學校的發展“問診把脈”。郭其俊通過深入了解學校各方面具體情況,與學校管理團隊共同研討,結合學校實際,正式提出“二附小、大美育”的整體構想,努力鍛造卓越品質的基礎教育品牌,打造福田教育的新高地。教科院附中更名成立后,福田區教科院成立附中教育教育教學分類指導小組,深入附中教學一線,對接學科教師或班主任,進行教學的全方位指導和師徒結對式指導。
此外,區教科院鼓勵附屬學校發展,在更大范圍內搭建各類平臺,提供展示的舞臺。如舉辦教育高峰論壇、邀請全國赫赫有名的教育專家魏書生、孫學策、羅濱、劉長銘、劉希婭、朱華偉和曹衍清等來到附中、附小和二附小考察,讓附屬學校與市內外名校結成聯盟學校等。
轉自:深學 · 圳聞(記者 顧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