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3月5日訊(記者 徐虹 劉佳)進入“兩會”時間,教育領域成為焦點,被代表、委員多次“點名”、熱議。近期,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郭媛媛就提到,文化種子要從小栽種,建議中小學開設文化工坊。該話題引起北京多位中小學校長熱議,并發表觀點、提出具體做法。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郭媛媛(供圖/受訪者)
委員建言:中小學創設文化工坊
如今,文創產品不僅為更多成年人熱衷,在中小學生間,開展文創活動也已成為常態。在中國網記者的走訪中發現,很多中小學已經形成自己的文創產品,甚至初具規模。對此,郭媛媛委員表示非常支持。“從小在孩子心中根植文化創意、創新的種子,全民文化品味和素質才能提升。” 她建議,用好課外實踐,在每個學校組建文化工坊,讓有興趣的孩子常規性參與其中,使美育靈感和創意被激活、被支持
郭媛媛認為,文化創意和產品開發的過程,其實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激活。這恰恰是社會目前最需要激發的能力。在中小學階段開設文創社團或課程,對學生大有助益:第一,有利于積累傳統文化素養,使其養成文化興趣;第二,有利于激發學生創新創意能力;第三,有助于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具體該如何落實?郭媛媛提到了四個“用好”:用好課堂教育,通過美育、藝術教育,并在講授傳統文化以外,實施創意實踐,在結合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第二,用好現場教育,讓學生們置身于高品質文化場所,通過設置和策劃活動,使其能聯系實際,置身其間、參與體驗;第三,用好課外實踐,在每個學校組建文化工坊,讓有興趣的孩子常規性參與其中,使美育靈感和創意被激活、被支持;第四,用好文化大師和線上文化講座資源。“這個時代是一個空間的時代,不僅是真實空間還有線上空間,互聯網是有集成作用的,我們要通過聯動讓學生獲取更多的資源。讓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們,獲得文化自信和文化創新的基礎性和根本性培育”,郭媛媛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