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馬東平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 記者 韋德占
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代表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作工作報告。聆聽報告后,全國政協委員馬東平深感振奮。她表示,今年全國兩會上,她將建議加大黃河中上游古文明遺址“全域”保護利用。
馬東平介紹,“華夏文明八千年,絲綢之路三千里”,首次發現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邵店村大地灣的大地灣文化,迄今為止近8000年歷史,大地灣文化的彩陶,是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彩陶;1924年在甘肅省臨夏州廣河縣齊家坪首先發現的黃河中上游齊家文化,反映了從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的文化形態;在臨夏州東鄉縣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刀,是中國最早的一件青銅器;距今約5000年,在臨夏州積石山縣的三坪遺址出土了中國“彩陶王”……
馬東平表示,黃河中上游古文化遺址的“全域”保護與利用對探究中華文明的內涵、外延有重要意義,而作為中華文明根與魂的黃河文化的保護和展示更是中華文明復興的前提和必須。但是目前對黃河中上游古文化遺址的保護比較零散,沒有形成“全域”保護,展示利用與時代需求不相符合,挖掘黃河文化內涵還不夠深入。
因此,她建議:第一,當前對于加大黃河上游古文明遺址應該著眼于“全域”來保護利用,各級宣傳部門應該設立相關研究項目,研究人員在“全域”視角下繼續挖掘黃河中上游各個古文化遺址之間的傳承流布關系,挖掘黃河文化的內涵,展示黃河文化對內的凝聚性和對外的開拓性,助力提升中華文明的文化自信。
第二,應該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緊扣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主線,根據黃河中上游遺址保護、利用、研究的現實需求和發展需要,深入挖掘遺址的文化價值,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展示利用工作,彰顯史前遺址的當代價值,著力打造集保護管理、研究利用、展示弘揚和社會服務為一體公共文化空間,充分發揮文物資源的綜合效益。
第三,規劃實施黃河中上游黃河文明“全域”史前遺址公園建設項目。甘肅的大地灣和青海的喇家遺址已經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了,但發現第一把銅刀的甘肅東鄉林家遺址,出土了中國彩陶王的積石山三坪遺址,甘肅廣河的齊家遺址等目前都不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議把這些重要的文化遺址從挖掘黃河文化內涵的高度出發納入到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此外,從文化傳播或者文化帶歸屬角度出發,把黃河中上游的考古文化遺跡像珍珠一樣串起來,在保護和展示教育中能夠呈現文化傳播和發展的脈絡,把黃河中上游的重點文化遺存打包申請國家史前遺址公園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