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華委員:加快國家國際課程標準建設讓中國教育服務世界
20世紀70年代,我國建立了第一批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為在華生活的外籍學生提供母語教育,現代國際學校由此誕生。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已有1000多所國際學校。與國際學校在國內遍地開花的局面相比,中國在海外的國際學校卻寥寥無幾。怎樣讓中國的教育像中國的企業一樣“走出去”?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提交了《關于推進中國國際學校海外建設與發展的提案》,為擦亮“中國教育”品牌,助力中國教育“走出去”建言。
蘇華表示,當前,由于中國的國際教育輸出不足且類型單一,導致兩大問題:一是“一帶一路”中資企業員工子女的教育需求難以滿足。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建設項目的持續推進,中國企業派駐海外的勞務人員逐年增加,由于學齡子女在當地沒有合適的學校,只能留在國內由老人照顧,變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留守兒童”。二是由于能夠對接國際高水平學位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機構設立數量極少,在孔子學院等海外教育機構學習的外國學生,難以在語言學習的同時滿足升學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
對此,蘇華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1.加快國家國際課程標準建設
根據教育部2019年統計數據,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已突破70萬人,80%以上通過學習國外課程實現留學,而來華學生因為沒有國家標準課程,只能根據各個語言學校和留學目的學校的要求學習中文和基礎課程,入學標準不統一、時間不確定,極大阻礙了更多國際學生來華以取得學位為目的的學習,也使得大量來華學生的學習目的停留在了中文的學習和短期的進修上。如果有一套國家標準課程,外國學生既可以在本國當地的中國國際學校學習,也可以選擇來華在授權機構和預科學院學習,從而增強來華留學的可行性及吸引力,為進一步擴大優秀學生來華人數,打造“留學中國”品牌提供強大動力。
2.實行“雙行雙軌”助力品牌學校出海
以合作辦學、開設海外分校、共建新校、共建優勢學科等多種方式支持國內的品牌中小學、示范性中高職院校、優質本科高校等出國發展。推動各級各類優質學校出國發展,不但能解決海外中資企業員工子女和華人華僑子女的就學問題,還可以吸引當地學生入學,幫助中資企業在“一帶一路”國家培養適應企業各層級管理要求、各崗位技術技能水平要求的本土化優秀管理人員和技術人才。
國家應在政策、辦理程序上給予便利,在辦學和招生上給予學校更多自主權利,使國際辦學活力進一步增強。中國國際學校的學生實行“雙行雙軌制”,即學歷教育與培訓教育并行、國外升學與國內升學雙軌的新時代國際教育新模式。學生可以通過國家標準國際課程的學習,對接國內的大學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也可以憑借國際標準課程的學業成績申請海外院校,實現升學目的。在此過程中,加強應用性課程的導入,培養、提升學生的職業化素養,真正為市場培養人才、為國際交往培養人才。
3.打造走向世界的中國職教品牌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加快推進,沿線國家對職業教育和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為職業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推廣與中國企業和產品“走出去”相配套的中國職業教育與培訓模式,服務好企業邁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需求。開展國際職業教育服務,承接“走出去”中資企業海外員工教育培訓,建設一批魯班工坊,推動技術技能人才本土化。
加強與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交流合作,引進優質職業教育資源,開發國際通用的專業標準和課程體系,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高質量專業標準、課程標準、教學資源,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