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3月3日北京電(記者劉洋王雙)做好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工作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增進民族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全國政協委員石紅長期關注民族文化發展,在全國兩會上積極建言獻策。
“隨著現代化進程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沖擊,加上自身財力有限,加強非遺保護迫在眉睫。”石紅認為,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村落、古城古鎮等民族文化的保護力度,進一步完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保護機制,讓一些瀕臨消亡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活”起來。
石紅建議,把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和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結合起來。一方面通過保護與建設,助推旅游產業升級,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開發;另一方面,通過市場化、產業化運作,為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注入強大內力,增強造血功能。讓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特征和市場前景的民族文化創意產品,在市場消費中“火”起來。
如何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推進鄉村振興結合起來?石紅提出,要發揮文化引導和振興的凝聚作用,逐步提高對國家、省、州級非遺傳承人的補助標準,調動師徒傳幫帶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心“熱”起來。樹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抓住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契機,加大對56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謳歌和宣傳,讓各民族大團結的豐碑“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