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就業季,總有些畢業生選擇“靈活就業”這一選項,比如說湖北大學碩士畢業生郭云(化名)。
在畢業后的4年里,郭云嘗試了多項新工作:起初做電臺主播點評熱點事件,月收入穩定在一萬元以上;后又轉身運營微信公眾號,如今又在B站等平臺上做起視頻類自媒體,擁有近50萬粉絲。雖然“天天考慮數據,日日像高考”,但郭云就是喜歡這類工作,覺得自己“天生就是做自媒體的”。
像郭云這樣,選擇靈活就業的大學生不在少數。湖北大學2019本科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在該校2019屆本科畢業生中,選擇靈活就業的學生有754人,占比約16.7%。
靈活就業,一般是指以非全日制、臨時性和彈性工作等靈活形式就業。用郭云的話說,就是“自己給自己打工”。此前他也去企業上過班,但覺得“沒意思”便辭了職。
“隨著時代的發展,就業的崗位和形式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要有一種與時俱進的就業觀。”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施大寧也注意到,互聯網時代,出現了很多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比如年輕人可以居家工作、通過云平臺開展一些職業規劃、還有一些網上個人的藝術設計、產品設計等,而不是像過去一定要到一個固定場所去工作,所以大學生的就業觀就是要有所改變。
“有不少學生都是這樣,有的在學校里就組織了創業創新社團進行實踐,不管成功與否,也都積累了經驗。這樣畢業后,就能自謀生路。”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兼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洪宇說。
周洪宇認為,大學生在就業時要學會“順勢而為”。“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難題,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就業形態和渠道也更為多樣,大學生要根據形勢的變化調整心態,要主動出擊去爭取理想的工作崗位、待遇等,同時也要做好退而求其次的準備”。
據全國政協委員、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許玲觀察,部分創業公司會根據業務量的變化,通過項目分包制招聘大學生“零工”團隊,再搭配傳統的雇傭模式,對企業來說也是一種更加靈活有效的招聘方式,同時也為更多年輕人就業提供了機會。
但靈活就業也面臨著“成長的煩惱”,比如勞動保障不完善、創業相關能力欠缺等。
今年3月初,畢業后選擇與人合伙開店的錢麥(化名)就遭遇了合同危機。2019年,她嗅到了美容行業的商機,利用閑暇時間加入一家美容店,主打醫美項目,但店鋪經營了大半年一直在虧損,合伙人拒絕與她共攤虧損金額,目前她已經在找律師,“收集了證據,正準備打官司”。
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指出,將有創業意愿的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創業培訓范圍,組織開展開辦店鋪、市場分析、經營策略等方面的創業培訓,促進提升創業能力和創業成功率。支持各類院校、培訓機構、互聯網平臺企業,更多組織開展養老、托幼、家政、餐飲、維修、美容美發等技能培訓和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新職業技能培訓等。
在許玲看來,應對靈活就業人員做好相關的技能等綜合培訓,相關的法規政策需要盡快跟上、落實,此外要做“五險一金”的等相應社會保障,就業權益的保護更需多方推進。同時,她也并呼吁社會要對選擇靈活就業的學生群體多些關懷,多給予社會包容和認可。
周洪宇也建議,對于靈活就業人員,未來社會需要制定兜底性質政策,提供相應的社會援助,保障靈活就業人群的社會保險等,有序地推動零工經濟的長遠發展。但他也坦言,當前國家的財力還比較有限,正處于“渡難關”的時期,這需要時間。
許玲也經常會遇到來自學生的是否選擇靈活就業的相關咨詢。她認為,無論是否是靈活就業,“如果這一工作能讓學生有成長、有前景,我會鼓勵學生去做。但如果這個崗位一般,但學生沒有更好的選擇的情況下,我會建議學生先進行過渡,再充分利用靈活就業中的自由空間自我學習,調整崗位,完成自身的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