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學生近視率超50%,委員建議“每天保證一節體育課”
目前,國內的教育評價體系非常單一
最終都升級為一個高考分數
在這個體系中
每個孩子都處于高強度壓力之下
全國政協委員朱鼎健 圖/受訪者提供
體育課被語文課、數學課占用,或是“淪為”自習課,幾乎成為一代人的記憶。除此之外,乏味的齊步走、跑步走,狹小的運動場地和匱乏的運動器材,更是不少人對體育課的直觀印象。
近年來,對于體育課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朱鼎健就建議在小學階段增加體育課課時,以每周5課時為宜,保證小學生每天都有1小時運動時間。
體育教育事關國民健康,體育課更是重中之重。小學生天天都有體育課,天天都能運動1小時,能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嗎?
每天一節體育課
體育課與青少年成長息息相關。多年來,要求改革體育課的呼聲一直不絕于耳。
目前,我國多數地區小學1~2年級每周4課時體育課,小學3~6年級和初中每周3課時體育課,高中每周2課時體育課。
全國政協委員朱鼎健認為,這些課時僅能滿足最基本的體育教學,對學生個性化的體育特長培養難以保障。所以,他建議在小學階段增加體育課課時,以每周5課時為宜,保證小學生每天都有1小時運動時間,這將對全面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起著重要作用。
多年以來,我國中小學的體育教學模式都是依據體育教學大綱,制定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組織形式,然后統一實施。
朱鼎健委員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上述教學模式沒有結合學生主體情況的差異,學生特長沒有得到發揮,統一化的教學也會讓學生感覺“被運動”。所以,他建議體育課的授課內容也應突破田徑傳統項目,實現項目的多元化。
此外,對于體育中考,朱鼎健委員呼吁,在更多地區推廣和全面采取“七選一”、“八選二”等多選項體育考試方式,游泳、踢毽球、武術、體操等學生們喜聞樂見的項目均可出現在中考的體育項目中。
“提高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僅靠學校的體育課程還遠遠不夠,學校還可將課外體育教學納入學校體育教育發展大綱,與課外培訓機構、體校乃至專業體育俱樂部等社會力量共同籌劃,大力推動學生參與周末體育和下午四點半體育課堂。”朱鼎健委員表示。
上述建議背后,是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整體性下滑趨勢和近視率不斷攀升。《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顯示,早在2014年,我國7~18歲城市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檢出率已經高達11.1%和5.8%,農村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檢出率分別為7.7%和4.5%。
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的調查顯示,我國近視眼患者已達6億,其中青少年近視率為70%,居世界第一。小學生的近視率也接近40%。相比之下,美國中小學生近視率僅為10%。
教育部2019年對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統計數據則顯示,我國6歲兒童近視率為14.5%、小學生近視率為56%、初中生近視率為71.6%、高中生近視率超過90%。
“三點半難題”
小學生每天一節體育課,每天一小時鍛煉時間是否合理?目前來看,這是發達國家體育教育的普遍現實。
比如,美國衛生部2018年編寫的《美國民眾體育鍛煉指南》顯示,6~17歲的學生,每天應進行至少一個小時中高強度的體育運動。美國健康和體育教育協會制定了《美國K-12體育教育的國家標準和年級水平學習成果》,其中就包括每周至少5節體育課時的教學計劃。
圖/圖蟲創意
2008年,法國國民教育和青年部出臺的中小學課程標準規定,小學每周應保證5節體育課時,學生應充分掌握最基本的體育技巧;初中和高中每周的體育課時分別為3課時和2課時,著重加強學生的體能訓練。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教授褚宏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教育界一直有著7+1>8的說法,即7小時學習加1小時鍛煉,學習效率要高于8小時的學習。
對于公立學校,小學生一天一節體育課,每天一小時鍛煉可以實現嗎?課時該如何調整?是否會影響其他課程?
據現有的規定,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生每天在校集中學習時間,分別不得超過6小時、7小時和8小時。這意味著小學生最早將于下午三點半放學。然而,公立小學過早放學,特別是早于父母下班時間,又衍生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同樣在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馬光瑜就建議,推遲小學放學時間,使其與父母下班時間一致,讓學生寫完作業再回家,以減輕家長的負擔。
早在2017年,為解決放學后部分家長無法接孩子的困難,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就明確要求中小學校要充分利用人員、場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主動承擔起學生課后服務的責任。體育課與課外體育活動,是其中重要一環。
增加體育課課時、增加小學生鍛煉時間的建議與推遲放學的提案一道,無疑為“三點半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然而,褚宏啟直言,對不少學校而言,場地是個棘手的問題,不少城區中心的學校,場地一般都較小。拿北京為例,學位本身就緊張,部分多功能教室都取消了,用來當教室,更何況體育場館和操場。如果想增加中小學生的運動時長,只靠學校很難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發達國家公立學校20人左右的小班,我國目前普遍采用大班制教學,在學位緊張地區,一個班級六七十人的現象屢見不鮮。
場地之外,體育教師的師資配比也存在不足,特別是農村中小學,主課以外的教師編制一直都嚴重短缺。
提高體質是一個綜合性工程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對于基礎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硬件與師資的問題也在不斷解決中。但是,增加體育課課時、保證運動時間,就一定能提高青少年體質嗎?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中國新聞周刊直言,增加體育課課時的提案初衷當然是好的,但是即使體育課課時增加,甚至讓小學生晚放學參加體育鍛煉,學生體質狀況未必會有明顯改善。因為影響學生體質的原因,除鍛煉時長外,還有睡眠時間。增加體育課或者晚放學,很可能會讓學生把既有學習任務延后,影響睡眠時間。
“目前,國內教育評價體系非常單一,最終都升級為一個高考分數,所有孩子教育的成果都要按照高考去排隊。每個孩子都處于高強度壓力之下。激烈競爭前提下,不論是早放學,還是增加體育鍛煉,都無法從根本上減輕孩子的壓力與負擔,而提升體質與健康水平恰恰是一個綜合性工程。”儲朝暉表示。
不少業內專家認為,中國近現代的學制與考試制度,融合了“普魯士模式”和中國傳統的科舉制度。
工業革命前后,“普魯士模式”用最經濟的辦法實現了教育的普及,為工業化提供了人才,創造了龐大的中產階級,也使德國迅速成為一個工業強國。德國人的初衷絕非“素質教育全面發展”,而是用考試選出人才。當時,普魯士政府更在意人才的學習能力與可塑性,以便支持蓬勃發展中的各個工業部門。
在這套機制下,做題、應試、反復強化訓練成為日常,但這樣教育的本質不是培養,而是選拔。它用考試和分數篩選出這個國家最聰明的頭腦。
在極度渴求工業化的東亞,“普魯士模式”契合了工業化追趕期對效率的瘋狂追求。對無數經過高考選拔的畢業生而言,迎接他們的是工業化的宏偉藍圖與頂層設計。
而中國人對高考的信仰,更因對其公平性的執著。想在保證“高考式”公平前提下,樹立更加多元的評價體系,推廣素質教育,目前仍是一道難題。
褚宏啟認為,即使很難直接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也應該不斷增加體育課課時,增加素質教育內容。這對于整個教育評價體系的改變,依然值得期待。
“從這個角度講,多增加體育課課時,教育界當然歡迎。”褚宏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