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四五”階段,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值越來越高,不僅期盼物質富足,也向往精神富有,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強。“盡管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決定性成果,但物質脫貧之后的文化‘脫貧’,任重道遠。”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作家協會主席遲子建的提案,尤其關注文化消費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在她看來,促進文化消費、打造良性消費鏈條,有助于提升國民整體文化素質、帶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促進國民身心健康等,也能進一步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多年筆耕不輟,寫下《額爾古納河右岸》《白雪烏鴉》《煙火漫卷》等小說,遲子建多部作品市場反響熱烈,但她也觀察到一個現象,進入網絡時代,我國成年國民網上活動以閱讀新聞、社交和觀看視頻為主,深度閱讀占比偏低。第十七次全民閱讀調查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84本。
“娛樂化和碎片化的特征體現于文化產品消費的諸多領域,人們閑暇時間多用來上網、玩手機、打游戲,玩麻將的人也不在少數,這說明我國人民還沒有養成良好的文化消費習慣。”對此,遲子建建議,有針對性地促進多個藝術領域的文化消費,有利于培養和引導公民的文化消費習慣,提高人們的審美素養。“建立起良性的文化消費鏈條,對增強國民知識儲備、提高文化藝術鑒賞力,都有益處。”
目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整體向好,復工復產得以有序推進,恢復經濟成為當前的重要任務。“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數字閱讀、網絡視聽等線上文化產品體驗日趨完善,但書店、劇場、展館、影院等線下文化場館和實體文化產業受到的沖擊較大,許多中小型企業陷入困境。”她認為,在文化消費較為低迷的現狀下,亟需增強人們對于文化產品的消費動力,解決目前文化供給和消費的困境,進而達到釋放消費潛能、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同時,也會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營造良好的就業和營商環境。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快節奏生活、高強度工作使人們常常處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疲憊不堪,也導致我國亞健康人群逐年增多。在她看來,文化消費作為國民休閑娛樂的一種形式,是放松身心的有效途徑。
“發放文化產品消費券是我想到的應對舉措之一。作為一種文化消費專用券,它可用于欣賞舞臺藝術表演、觀影、購置圖書,參與互動文化體驗和藝術品鑒,進行線上文化消費、文旅文體等融合型文化消費。此舉可以降低國民購買優質文化產品和體驗的費用,使原本買不起正版書籍、看不起院線電影、聽不起音樂會的中低收入群體獲得更多文化消費的可能和機會;可以促使兒童和青少年走進音樂廳、科技館、藝術館,培養和發揮自己的興趣和優長,進而得到全面的發展;而文化消費常以家庭模式體現,也有利于構建和諧穩定的家庭關系。發放文化消費券,也間接打擊了盜版,保護了知識產權,促進了優質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消費的良性循環。”
遲子建注意到,北京、浙江、山東等省市曾開展過文化惠民電子消費券發放活動,均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議將文化消費券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尤其是對邊疆等經濟欠發達、對文化產品有迫切需求的老少邊窮地區,建議由中央財政予以適當補貼。打破區域限制,比如,可首先在東三省啟動文化消費券使用的聯動機制。目前,高鐵在東三省基本實現全面覆蓋,可充分利用我國高鐵的天然優勢,鼓勵國民在法定假日和公休日使用文化消費券,進行跨省跨區的消費,促進文旅行業的區域間合作,對東北的團結協作和提振東北經濟,也有益處。”遲子建提醒,需加強宣傳和監管力度,避免利用監管、技術漏洞,偽造消費套現獲取利益,防止出現消費券去向不明的問題,真正做到文化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