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3月8日訊(記者 徐虹 劉佳)當前,全球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4000多所國外大學開設中文課程,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2500萬,而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將近2億。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攀升,讓中文學習者也如雨后春筍般在全球萌生。
為滿足海外中文學習的需求,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自2004年起,便開始實施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以下簡稱志愿者)項目,截至2020年底,累計向151個國家和地區派遣志愿者6.1萬余人。這些被譽為“閃亮的中國名片”“可愛的民間大使”,成為中外教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但他們在生活、求學、就業等方面的現狀,卻亟待關注和解決。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劉月寧便帶來了《關于為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項目提供優惠政策的建議》。
每年約8000中文教師在外 多為高校學生
旺盛的中文學習需求,造成國際中文教師短缺。自2004年起,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實施志愿者項目,該群體主要來源為高校應屆畢業生和在讀研究生。
多年來,該項目對幫助各國開展中文教學、促進中國與各國的教育文化交流、增進中外人民了解和友誼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靚麗品牌。志愿者們把異鄉當故鄉,積極投身中華語言和文化傳播事業,獲得外國社區和學校的廣泛贊譽,多次得到各國政府部門的表彰與嘉獎。同時,通過海外志愿者服務,志愿者們也得到很好的鍛煉,提高了教學能力、外語水平、國際視野。
待遇偏低 建議增加財政補貼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要求培養質量過硬的國際中文教師隊伍。但待遇標準偏低,嚴重影響了國際中文教師和志愿者的選拔、派遣,成為制約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的瓶頸。
據劉月寧委員了解,現行國際中文教師待遇標準是2011年參照駐外非外交人員工資待遇(2007年標準)確定的,志愿者待遇標準是2007年參照國家公派留學人員獎學金資助標準(2003年標準)制定的,執行均已超過10年。近10年來,全球物價水平普遍上漲,平均漲幅約50%,部分國家物價上漲超過100%,教師和志愿者在國外任教生活成本不斷增加。現有待遇標準無法維持在國外正常生活水平和負擔國內家庭的正常開支,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和志愿者的基本生活,不利于教學工作的開拓開展。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國內教師待遇不斷提高。據國家統計數據,2011-2019年,我國人均GDP增長93%,城鎮職工平均工資增長113%。國際中文教師和志愿者仍執行十余年前的待遇標準,國外收入與國內收入相比無優勢,甚至低于國內收入水平,影響了出國任教的積極性,進而影響了國際中文教師和志愿者選派以及教學質量。
為妥善解決國際中文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落實國際中文教師和志愿者待遇保障,提高國際中文教師職業吸引力,推動國際中文教師向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劉月寧委員提議:參照駐外非外交人員工資待遇(2019年標準),調整國際中文教師待遇標準,平均增幅50%為宜,并建立與駐外非外交人員工資待遇調整的聯動機制。此外,參照國家公派留學人員獎學金和艱苦地區補貼標準(2019年標準),調整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待遇標準,志愿者生活津貼標準平均增幅20%;參照公派留學人員艱苦地區類別和補貼標準,增設志愿者艱苦地區補貼。并建立與國家公派留學人員獎學金和艱苦地區補貼標準調整的聯動機制。
就業門檻 建議與應屆畢業生享受同等政策
赴外志愿者離任回國后,無法享受應屆畢業生相關政策和待遇,在求學、就業、落戶等各方面遇到較大阻力。此外,志愿者海外經歷的性質為“志愿服務”,而非“正式工作”,志愿者完成任期回國后必須重新面對擇業、就業等壓力,而用人單位不能將海外經歷計入工齡,影響志愿者的職業規劃發展。
針對以上兩點,劉月寧委員建議,參照《關于印發<2020-2021年度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中青聯發【2020】6號),在赴外志愿者離任回國后參加機關事業單位考錄(招聘)、各類企業吸納就業、自主創業、落戶、升學等方面同等享受應屆高校畢業生的相關政策。同時,建議參照《關于統籌實施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服務行項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2009]42號)精神為赴外志愿者提供相關政策保障,把海外志愿服務認定為工作經歷,將志愿者服務年限計入工齡,為志愿者在服務期間繳納社會保險等。
劉月寧委員還建議教育部出臺或修訂相關文件,使滿足條件的志愿者報考博士研究生也可享受初試加分、優先錄取等政策;建議國內高校給予赴外志愿者候選人一定的推薦免試本校碩士研究生名額,每所高校每年將當年本科應屆畢業生志愿者總數的一定比例作為志愿者項目保研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