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婧璇 孫海悅 郝天韻 尹琨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方向已明,時間已定。文化工作者如何作為?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建言獻策,為文化強國建設“添磚加瓦”。
立足根基堅定文化自信
“在抗疫斗爭中,文化展現出強大力量?!比珖舜蟠?、國家圖書館理事會理事長韓永進認為,文化服務開辟新路徑,助力疫情防控,充分展現了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就是要對本民族文化有深入理解和高度認同?!痹谌珖f委員、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原總編輯林陽看來,“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是新時代的要求?!痹谒磥?,今天,人民的需要已經從物質文化需求發展到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文化建設也要提高層次,肩負起更多的使命”。
“中國要成為一個文化強國,必須發揮中華文化的影響力,要使人感覺到我們的文化有吸引力,愿意與我們交往、交流、交融,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督學丁元竹談道,這句話前三句說的是文化自覺,“天下大同”則指的是文化自信,“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有機結合起來,對于我們進一步推動文化強國建設非常重要。在堅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推動文明之間的交流、交往和交融,形成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力”。
“在建設文化強國中重視發揮文獻典籍的力量,要讓書寫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來?!表n永進表示,典籍鐫刻著中國之精神、民族之靈魂,“是破解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綿延發展的精神密碼,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此外,他還建議加強建成文化強國的理論研究,在國家文化建設“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文化強國指標體系考核。
與時俱進適應數字時代
“建設文化強國,需要更好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以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更快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比珖f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郭媛媛建議,“將更多的文化資源搬到線上,使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實現數據化,夯實虛擬空間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p>
在郭媛媛看來,要用好數字技術,讓VR、AR、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手段,通過創意、創新,使歷史得以當下化,使精神得以擬像化,使靜態文物得以動態化,使舊有文化資源得以創新化,使當下現實得以虛擬化,“以生產出高品質、社會需要的數字內容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