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杜美霜。
紅網時刻3月9日訊(記者 陳彥兵)全國人大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德花鼓戲國家級傳承人杜美霜長期致力于常德花鼓戲和常德絲弦的傳承、推廣。今年全國兩會,她帶到北京的建議里,有三份聚焦基層文化文藝發展。
加強地方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關系到群眾文化的興衰,對弘揚中華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所以,今年杜美霜帶來了《關于加強地方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關于以民間文藝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建議》,這兩份建議中都提到,加強地方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經走訪調研和自身三十多年演藝生涯實踐,杜美霜發現,各地文化惠民活動方興未艾,群眾文化形式和種類如今也越來越多樣化。但是距離全民文化陣地建設真正落實落地,仍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各地的市、(區)縣和鄉鎮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有所欠缺,尤其是公共文化展演平臺缺乏。部分市、(區)縣和鄉鎮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后,與群眾日常文化生活需要和中華民族文化事業的傳承發展不匹配。
因此,杜美霜希望,由文化主管部門牽頭,將地方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列為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她建議采取政府出資與社會融資相結合的措施,每個市、(區)縣建設一座高標準公共大戲(劇)院,全國每一個鄉村集鎮都修建一處標準室內大禮堂,讓各個年齡層的群眾,都愿意走進舒適、現代化的劇院、禮堂,風雨無阻地享用文化大餐。
在職稱評聘和評獎方面增加基層獲得感
職稱評定對基層文藝工作者來說,既是對自身職業價值的肯定,也是一種無上的榮譽。但杜美霜調研發現,目前的職稱評審程序和職數規定,對區縣級基層文化工作者不利。文藝類大項下的縣屬高級職稱占比太低,有的地方只有1%-5%,其中正高職稱的占比幾乎為零。
基層文化部門是文藝人才、文藝創作的活水之源;基層文化工作者,長期扎根在農村,整天只想著多吃苦、多排練,多為老百姓在房前屋后、田間地頭進行演出。杜美霜在一份建議中呼吁:國家人社部適度增加全國縣級專業院團的國家正高職數,為基層專業院團文化文藝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杜美霜還建議,文化部把戲曲最高獎“梅花獎”參賽準入門檻放低,給全國縣級專業劇團一些參賽的機會。同時,將參與評獎者的年齡上限適當調高。
“您給我們一米陽光,我們給你們整個春天”,杜美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