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畫家張茂材先生,是一位才華橫溢而又勤奮治學的藝術家,他的水墨大寫意花鳥畫,早在五十年代就已被大眾視為珍寶,爭相收藏。在他謝世三十多年的今天,作為他的學生,僅寫此文以誌緬懷之情。
廣才先生夫婦與張茂材先生(中)
茂材先生的畫,構圖明快清新,造型簡括夸張,用筆輕松自如,用墨淋漓瀟灑。放筆直寫而不雕飾,筆墨流暢具有書法婉轉的筆趣,氣韻生動,情真意切的形象躍然于紙上。嫻熟的技藝,奇絕的意境,整個畫面具有天真自然,大拙大巧之美,毫無修飾雕琢之感。
猴子神(茂材先生繪)
我國的繪畫歷來要求要“以形寫神”,“形神兼備”,要“氣韻生動”。茂材先生作畫,特別注意神韻的體現和畫家自身的感情激起。先生說:“過去人們講以形寫神,后來又發展到以神寫神。我現在要棄形求趣”。(其詩曰:信筆寫其意,不顧物本體。)這里所講的“棄形”,是棄卻刻意為工,“得毛而失貌”之形,也就是說畫家為了充分表達自己對客觀物象的獨特感受,為了擺脫具體形象的束縛,要求畫家對物象經過反復感受、最后以高度概括提煉,以最充分表現物象精神特征之形來表現物象,也就是“不似之似”之形。不要導致“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之僵死的形。這里所講的“趣”,就是物我幻化、神情交溶之情趣、意趣,就是在體現客觀事物的精神面貌的前提下,要有作者自己的不可名狀的趣味。要求在筆墨效果上,要有書法婉轉的筆趣。(其詩日:“不拘形似任毫轉”)要求畫家在作畫時要有“解衣磅礴”之心態,要任情恣性,作到靈性的自然抒發。是靈性所激發,是興之所致,是氣之所運,力之所達,一氣呵成。
茂材先生作畫,非常反對矯揉造作,修飾雕琢,主張“趣味莫從假筆找,自然作品意義高”。這就切中目前美術界以“制作”為風的時弊。
洛川神味(茂材先生繪)
藝術的妙訣在抓著“自然”二字,修飾打扮是不行的。茂材先生對作品強調自然質樸、渾然天成。所謂“假筆”,就是矯揉造作之筆,就是為求好而進行“制作”之筆。
先生反對描、涂、拖、抹的用筆。描者,筆無起伏藏露,亦無一波三折,唯形似是也;涂者,筆無內動,更無靈性,僅見其墨,若填塞是也;拖者,行筆無情,一掠而過,僅引筆是也;抹者,筆偃無力,墨中無筆,似涂鴉是也。先生在使筆運墨中非常強調“寫”的功夫,一筆下去即見筆趣又見墨韻,既表現出物象的造形結構(質、量、體和空間),又表現出物我化一的意象情趣(氣質、性格、情思和意趣)。先生說:“寫者,泄也、瀉也、傾也、盡也,一氣呵成之謂也”。泄瀉流暢,傾吞盡蕩,要求將畫家的全部感情,全身之力,直送筆端,波磔迭宕,淋漓酣暢的表現出來。是情感的自然抒發,是意趣的天性流露,是一種無法掩飾的氣勢和不可扼止的生命力的表現,這樣才能將楷書的莊重,篆書的遒勁,隸書的波磔,草書的流暢等韻味,通過筆趣滲化到作品中,使作品臻于筆勢飛動雄逸,墨趣出神入化的境界,能充分表現畫家的強烈縱放的豪情和浪漫天真的意趣。
白雞孵黑雞(茂材先生繪)
八哥桃(茂材先生繪)
茂材先生作畫,在造型上力求簡括夸張,在筆墨上做到以少勝多,這也是中國大寫意花鳥畫的特點之一。試舉《八哥枝頭自樂天》一幅為列,此幅以“減之又減”的線條墨塊,以簡括夸張的造型手段,生動的刻畫了八哥的形體和悠閑自得的神情。在用墨方面,減去多余的筆墨層次,強化了黑白對比,突出了主體形象。左邊八哥兩三筆、濃墨兩點,便將八哥的性格特征和頭部的神情表現無遺,而八哥的胸腹,只用一條頓挫有致的線,就表現出外形輪廓,而茸茸的體態卻在空白當中。右邊八哥四五筆,頭翅尾即栩栩如生,胸腹未著一筆,只是在空白的適當位置畫爪,只此幾筆便將腹部形體交待清楚,人們看后便會信服地知道胸在何處,因為那雙爪是肯定長在腹部上的。三四筆柳條,含露下垂,虛實相宜,有意無意,柔中含剛,不加渲染,便有“清明時節雨紛紛”之感。橫寫一枝,勁健有力,在畫面上起到了梁柱作用,使八哥有所依托。一筆蝦,三筆鴨,減之又減畫八哥,濃一塊,淡一塊,滿紙云煙龍蛇奔。諸如豐潤的牡丹,綽約的荷花,傲骨凜凜的秋菊,挺拔勁俏的梅花……總觀先生的作品都是筆減形完,墨省神足。明末畫家程正揆在《題臥游圖后》中說:“多一筆不如少一筆,意高則筆減。何也?意在筆先,不到處皆筆”。先生那富有高度概括和夸張的選型,更突現了“意高”的才情。“有筆墨處是精神,無筆墨處是靈魂”(茂材先生詩句),正是先生一生反復探索的“刪、閃、變”的藝術結晶。這以少勝多,夸張概括的風格,也正是先生一生對藝術生活的深刻認識。
富貴還將是寫神(茂材先生繪)
一個藝術家的內心世界,是不可能被人評說殆盡的,僅談自己的點滴體會,以利藝途加鞭而已。
王廣才
王廣才:
1939年生于鄒平縣東范前村,字子野,號魯丁。
青海西寧畫院創始人之一。
1954—1963年在育英中學和山東藝專,皆受業于茂老。1963年畢業于山東省藝術專科學校(現山東藝術學院)國畫系山水專業,遠赴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