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觀眾用平板作畫。 童笑雨 攝
中新網杭州3月28日電(童笑雨)“用平板畫畫,我等了三十多年。”3月28日,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浙江大學原校長潘云鶴說,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是大勢所趨。于此,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陳琦表示贊同,他說,藝術與科技并不對立,兩者永遠分不開。
展覽現場。 童笑雨攝
當天,“平板向度:從紙面到虛擬的視覺藝術”展覽在浙江杭州開幕。活動現場,一群藝術家與科學家開展了關于藝術與科技的討論。
作為人工智能方面的專家,三十多年前,潘云鶴曾和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合作,用計算機進行美術圖案設計。
當時的他有一個念頭:如果學院里的教授能拿起電腦和我們一起工作,那么人工智能以及美術的發展,就會進入到一個新天地。“三十多年后,我終于等到了。”
藝術與科學的對話。 童笑雨攝
潘云鶴所言的,是浙江美術館推出的“平板向度:從紙面到虛擬的視覺藝術”展覽。此次展覽集合近30位國內外知名藝術家的平板藝術作品,是一場基于“平板電腦”的藝術展覽。
用平板電腦畫出水墨畫、油畫的質感,令觀眾難以想象,但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陳琦而言,這可以預料。他說,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是藝術界一場勢在必行的變革。
“以前我是拒絕兩者結合的,因為藝術創作要講功夫,計算機藝術是投機取巧。”直到有一次,陳琦意識到,有些作品無法用手工繪畫表達,計算機可能是一個“好幫手”。
他的作品《1963》是一幅寬七米八、高三米三五的巨大畫作。創作時,他意識到,在如此巨大尺幅上,水的波紋是很難用手繪完成的。為此,他決定在電腦上完成《1963》的畫稿。
面對電腦屏幕這個可以任意縮放、無限延伸的虛擬巨大平面,陳琦投入其中,并在2009年完成了創作。
也是從那時開始,他改變了態度:藝術家的創作永遠離不開新媒介、新技術、新科技。“在我看來,不存在藝術與科技的對立關系,兩者永遠都分不開。”
于此,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表示贊同。他說,當前浙江吹響了全面打造“數字浙江”的沖鋒號,美術界也要積極推進與科技、數字的融合。
潘云鶴說,在推進數字化改革的當下,若再繼續推動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中國的藝術也許會走向一個新的高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