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教育部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在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等五個事關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大事上全面發力,這是“小切口,大改革”,必將對廣大中小學校提高育人水平產生重大積極影響。教育部辦公廳剛剛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對加強中小學生睡眠管理作了系統設計,為中小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保障孩子良好睡眠,需畫好“同心圓”。影響孩子良好睡眠的因素很多。從社會角度來看,當前優質教育資源規模還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從傳統觀念來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中國人的價值觀當中深深扎根;從評價體系來看,“五唯”頑瘴痼疾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市場;從教育方式來看,“時間+汗水”依然是部分教師的“不二法門”。因此,保障孩子良好睡眠,需要綜合施策。學校、教師、政府、家長(家庭)和社會需同向而行。學校要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依法依規組織教育教學;廣大教師要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嚴控作業數量和難度;政府部門要抓住“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牛鼻子,推進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同時在評價體系、考試招生等方面深化改革;家長要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充足認識睡眠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極端重要性;社會要營造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良好氛圍。
保障孩子良好睡眠,需打好“組合拳”。保障孩子良好睡眠,需要標本兼治。治標上,需要堅持不懈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多年來,武漢市加強中小學生睡眠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標本兼治”,取得了明顯成效。治本,就是堅持教育公平,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從根源上解決因為擇校熱導致的學生睡眠無法保障問題。2017年,武漢市委、市政府將將推進全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體制機制改革列為“爭當全面深化改革排頭兵”項目之一,著力構建和完善全市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6項工作機制,即:完善學區制推進機制、探索城鄉學校共同發展機制、建立學校主動內生優質發展機制、完善干部教師交流補充機制、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創新評價促進機制,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義務教育優質資源的需求。治標,就是從制度上制定學生良好睡眠的相關要求。在作息時間上,出臺作息時間硬性要求,確保學生達到規定睡眠時間要求;在教學管理上,加強作業統籌管理,合理調控學生書面作業總量,確保學生按時就寢不熬夜;在教學安排上,堅持勞逸結合、適度鍛煉,確保學生身心放松、睡眠充足。
保障孩子良好睡眠,需啃下“硬骨頭”。保障孩子良好睡眠,關鍵在落實。在落實過程中,要針對影響學生良好睡眠的主要障礙攻堅克難。各級政府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科學的教育質量觀,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對做好中小學生睡眠管理做出系統安排;教育行政部門要將學生睡眠狀況納入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和教育質量評價監測體系,堅決糾正影響學生睡眠的各種不利措施;教育督導部門要把學生睡眠管理工作納入日常監督范圍和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價;廣大中小學校要切實依法依規辦學,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同時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教子觀念,真正讓孩子睡得香甜。(武漢市教育局局長 孟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