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接鄧顯松回家。
媽媽幫助鄧顯松放松筋骨。 上游新聞記者 鄒飛 攝
“離高考還有60天!”黑板上的數字,對鄧顯松來說,相比其他高三學生,是一段更加艱苦、更加遙遠的需要跋涉的距離。重慶市六十六中學高三二班的鄧顯松,患有和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相同的病癥——俗稱“漸凍人”,無法正常站立、行走,甚至是坐起來。
然而,他又和千千萬萬同齡人一樣,正在全力奔赴高考的考場——在這背后,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
他人生的第一個夢想樸實又簡單:考上大學,學更多知識,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診”進全市前2萬名
鄧顯松在3歲時,被診斷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由于大腦、腦干和脊髓中運動神經細胞受到侵襲,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以至全身癱瘓,身體如同被逐漸凍住一樣,俗稱“漸凍人”。他十歲以后再也無法行走,只能坐在輪椅上學習和生活。
早上7:30到學校,直到下午5點放學,他都只能坐在特制的椅子上。這把椅子已經被磨得變了顏色,扶手是爸爸鄧軍自己加上去的,還有一個特制的靠墊,讓無法直立的鄧顯松有一個可以倚靠頭的地方。
12年來,鄧顯松每天都是靠在這上面學習。進入高三后,學習節奏更加緊張,雖然身體不好,但他沒有放棄考大學的夢想。每次月考成績都能進入班上前幾名,幾乎一直保持在年級前二十名左右。
鄧顯松參加2021年普通高考適應性測試時,總分為547分,在全市的高三學生中排第19786位,其中語文117分、英語123分,妥妥的“學霸”。
怎樣才能成為“學霸”?他總結說,除了上課仔細聽講,還要認真做題,做完題后一定要總結,思考這些做錯的地方,究竟是哪個知識點沒掌握好。
媽媽辭職照顧他飲食起居
聽上去就這么簡單?當然并不是這樣簡單。
爸爸鄧軍是同學校的數學老師,兒子付出的艱辛,他看在眼里。“其他同學離開教室去上體育課、計算機課、實驗課,他只能一個人在教室里面孤單地學習。從早上7點半到學校,到晚上5點放學,一直無法離開椅子。鄧顯松盡量不喝水,早飯的牛奶只喝半盒,將在學校上廁所的次數控制在一次。”
晚自習上不了,放學后,除了吃晚飯,他幾乎不會休息,一直自學到晚上11點。晚上睡覺時,由于自己無法翻身,同一個位置受到壓迫會非常難受,因此每晚都會不止一次,請爺爺和爸爸媽媽幫自己翻身。
鄧軍有些擔憂的是,因為兒子的身體狀況,生活無法自理,即使考上了大學,學校也有可能不收。不過他也知道,現在想再多也無濟于事,只能先盡力考試再說。
為了全心全意照顧兒子,媽媽冼潔辭去了4S店財務經理的職務,備考期間,更是每天來到學校照顧他的飲食起居。不久前,在學校的成人典禮上,她給兒子寫了一封信:
“親愛的兒子:不知不覺中度過了18年,恭喜你,成年了!……像正常的孩子一樣上學,一樣生活,是我和爸爸最大的愿望,你也如我們所愿快樂地成長,努力地學習讓你開闊了眼界,變得更加優秀,更加成熟……希望你能持之以恒,一步一步堅定地向著自己的第一個夢想邁進……希望你能實現考上大學的夢想,進入一個新的天地!每個人都只有一生,過程卻是由自己來譜寫,我和爸爸就是你的助力,我們會一直陪伴著你度過美好而快樂的一生!”
不搞特殊,想和其他孩子一樣
在冼潔看來,面對命運的不公,孩子也并非一直都保持如此平和,偶爾也會發一下脾氣,把杯子扔到地上之類,但他會很快平靜下來,會跟父母道歉,微笑著繼續前進。他始終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命運就會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須要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然這一輩子活著又有什么意思呢!”
由于脊柱側彎,手指變形,右手只有食指一根指頭能夠發力,寫字會比普通孩子慢,有時筆還會掉到地上。鄧軍原本打算去申請高考延后半小時交卷,被兒子阻止了。兒子很平靜地對他說:“爸,我可以的。”鄧軍說,他一直不希望自己受到特殊對待。
進入高三后,每個月都有“月考”,有時會在晚上考。鄧軍擔心兒子身體承受不了,提議把考卷拿回家去做。兒子也拒絕了。
在父母的心里,兒子是一個陽光、自信的少年。學校舉辦歌唱比賽,他坐著輪椅上臺唱了一首《祝你一路順風》,送給臺下的同窗,贏得熱烈掌聲。學校但凡有運動會,雖然他無法參加比賽,但總是請同學幫他把輪椅抬下操場,他即使只能歪著頭,也會給同學使勁鼓勁加油。
他很喜歡勇士隊的庫里——雖然個子并不高,但投三分球很厲害,他愛看各種運動類競技,籃球、網球、臺球,甚至是冰壺的比賽規則,都能說出個一二。
放寒暑假時,一家人自駕祖國各地,青海湖、騰沖、九寨溝,遇到需要爬山的路,爸爸就背著他上山,有時需要抬輪椅,身邊的游客也很樂意搭把手。
在三亞的亞龍灣,鄧顯松第一次見到大海,興奮極了,他央求爸爸媽媽把他的輪椅推到海水當中。海水淹沒了膝蓋,他感覺到,仿佛自己正在海里暢游!
學校把他的教室設在一樓
鄧顯松說,同學們一直很關心他。上初中起,他從書包或抽屜里拿書到桌面上,就已經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于是,在課堂上或是課間,總會有不同的同學輪流幫他拿書和學習用具。同桌侯菁菁每天幫他收拾課后的文具,堅持了兩三年。
鄧軍說,學校給兒子的支持也很大。從大坪小學,到現在的六十六中學,他所在班級的教室都是一樓進出最方便的教室。小學時,同年級的其他班級都到樓上的教室了,他們班級卻一直在一樓。中學時,他所在的整個年級一直都在一樓。
在班主任羅軼眼里,鄧顯松非常聰慧、熱心。老師會留一部分時間讓同學們互相討論,有很多同學都會去找他請教學習上的問題。“他堅強的品質也帶動了其他同學,一起取得進步。”
為什么希望上大學?鄧顯松想了想,“想去到更廣闊的世界,視野更開闊,看到更多美好的事物。”
他期待著,在大學校園里,能結識到更多有趣的朋友;在明亮的圖書館里博覽群書;戴上耳機,在梧桐樹的樹蔭下,聽他喜歡的張杰的歌,還有李榮浩的《年少有為》……就像他在三亞海邊的那一天,即使是坐著輪椅,也能在海里“暢游”。
4月金燦燦的夕陽傾灑到他的身上,少年的表情平靜又堅毅。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紀文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