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教育 >

          工科院校評教授能否突出成果轉化這項

          幾十萬件高價值專利在“沉睡”

          工科院校評教授能否突出成果轉化這項

          光明日報記者 袁于飛

          光明日報4月11日一版頭條刊發《源頭創新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一名工科教師翻越成果產業化“四座大山”的啟示》,報道了北京工業大學教師張躍明自主創新的實踐探索。由于張躍明一直在生產一線搞科技成果轉化,到了50歲還因論文沒有別人發得多而評不上教授,這件事在知識界,尤其在工科院校引發熱議。

          目前,很多工科高校教師的技術成果具有產業化價值,而市場恰恰又缺少高科技的好項目,很多企業也正在尋找技術迭代、轉型升級的機會;但另一方面,工科高校的成果轉化率卻偏低。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僅“雙一流”大學擁有的發明專利(高價值專利)就超過25萬件,其中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的發明專利都超過了2萬件。但即便是這些高價值的發明專利,進行技術成果轉化的比例也偏低。以清華大學為例,2020年專利轉讓數量為1795件,位居全國高校第一名,卻也不到9%。

          為此,北京工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聶祚仁,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鐘燦等專家呼吁:“工科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新時代需要不斷解放思想,要改變‘論文導向’‘帽子導向’‘項目導向’等片面的人才評價體系,要敢于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導向制度,鼓勵更多有本事的教師有意愿、有激情去國家需要的任何創新領域開疆辟土,鼓勵科研人員把實驗室的成果應用到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領域,解決我國產業升級的問題。”

          工科院校高價值專利在“沉睡”,產業化需高校教師深度參與

          “不少高校老師的科研成果在國際期刊上發完論文就基本上束之高閣了,這十分浪費國家的科研資源。”清華大學河北中試基地負責人曹建國說,工科院校教師的成果,最有價值的應該是產業化應用,但目前高校的發明專利進行技術成果轉化的比例偏低。

          “清華大學2020年專利轉讓的科技成果,大多數都是一次性的技術轉讓,高校教師缺乏熱情,所以產業化成功的比例不高。”曹建國介紹,“科技成果轉化需要高校教師的參與,他們是技術發明人,最熟悉和了解技術,沒有他們的深度參與,項目中試都很難成功,更別說產業化了。清華大學走到中試階段的技術,最終產業化的成功率也不足5%。”

          “現在需要鼓勵高校教師積極投身到產業轉化中。”國家知識產權局有關負責人說,高校是我國科技創新資源和人才資源最為豐富的地方之一,現在很多企業缺乏產業升級需要的技術,高校的高價值專利挖掘工作正當其時,現在我國高校有大約六七十萬件發明專利在沉睡。

          據介紹,發明技術的高校教師深度參與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成功率高,結果令人欣喜:除了北京工業大學張躍明打破日本企業的壟斷,解決了國產工業機器人走向高端的難題,近年來高校涌現出一大批產業化的成果,比如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畢玉遂研發團隊發明新型發泡劑,一件發明專利許可使用費5億元;中南大學周宏灝院士“個體化醫學基因檢測技術”7件發明專利,轉讓費1.8億元;西南交通大學磁懸浮二代工程樣車專利技術合同簽約超1億元……北京、山東、湖南、四川多地高校的高價值科技成果均成功實現轉化。

          現實“尷尬”:科技成果轉化成功還不如多發論文

          雖然一個研究成果從實驗室走到成功產業化,技術發明人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還要克服理論驗證、中試、資金投入、國際市場競爭等重重困難,但尷尬的是,在當前的職稱評定體系中,張躍明這樣的人并不占優勢,只能靠破格晉升教授。

          北京工業大學人事處副處長司鵬博告訴記者,“高校職稱評定中確實存在‘唯論文’‘唯項目’‘唯帽子’等不良傾向,不過近年來,黨中央和國家為新時代高校人才評價指明了方向,學校正在職稱評審、高層次人才評價等工作中探索分類、多元化評價機制,為取得突出貢獻和重大突破的優秀教師開通綠色通道,張躍明便是受益于人才評價改革的典型代表。他成功解決工業機器人的‘卡脖子’技術并且實現產業化,已經突破職稱評審條件限制成功晉升教授,也成了學校人才評價改革中的里程碑。”

          “不僅是在高校,科研院所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帽子導向’‘論文導向’的問題還未解決。”歐陽鐘燦院士介紹,“有一位青年科研工作者,發明了三原色激光顯示并成功實現產業化,但學院多次推薦到學校評教授,卻因為沒有‘優青’與‘杰青’等‘帽子’被刷掉。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的教師在職稱評定上不如多發論文,這很影響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亟須改變。”

          用職稱評審政策傾斜,激發教師參與成果轉化的熱情

          “現在,高校搞科研成果轉化的教師越來越多,每年走向市場的專利成千上萬。除了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南大學等都是搞科研成果轉化的大戶。比如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轉讓專利1331件,哈爾濱工業大學轉讓專利1020件。大批高校教師走上了成果轉化的一線,除了物質成果獎勵,應該在職稱評審等人才評價上向他們傾斜,激發廣大高校教師參與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尤其是在基礎研究領域,基礎研究成果并不能自動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基礎,更加需要高校教師花費更多精力去參與成果轉化,張躍明就是典型的例子。”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韓秀成認為。

          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劉益春的調查研究結果印證了韓秀成的說法: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為例,1986年至2019年累計資助基礎研究項目56.49萬項,產出394.27萬項研究成果,但相關成果很少及時轉化,像北京工業大學教師張躍明這樣從基礎研究走到產業化的例子鳳毛麟角。

          對此,聶祚仁院士說,高校是社會的“象牙塔”,是引領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時代需要在機制體制方面創新,在職稱評定等方面有所傾斜。

          光明日報11日在光明日報官方微博上開設的“高校什么人最有資格評教授”的調查也顯示:科技成果轉化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深孚眾望:在參與調查的858人中,有601人選擇“成果產業化效果好”,超過參與人數的70%;只有16%的人選擇“科研論文發得最多”,有的網友甚至直言:“現在國家各產業升級亟須創新技術,高校應該破格為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的教師評教授,評院士也應該主要看產業化成果。”  

          最新動態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露出调教91| 免费人妻av无码专区| 91香蕉国产在线观看人员| 欧美又大粗又爽又黄大片视频黑人| 国产精品vⅰdeoXXXX国产| 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 美女羞羞视频免费网站| 天天天天做夜夜夜做| 久久国产午夜一区二区福利| 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 japanese成熟丰满熟妇|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三级a级播放| 亚洲成a人不卡在线观看| 黑人一个接一个上来糟蹋| 在线观看精品一区|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 最近日本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 国产亚洲精彩视频| 三级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最新版天堂资源8网|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 网址你懂的在线观看| 国产孕妇孕交视频| 5x社区精品视频在线播放18| 日本最新免费不卡二区在线| 免费又黄又爽1000禁片| aⅴ免费在线观看| 天天操夜夜操美女| 亚洲一区二区影院| 激情综合亚洲欧美日韩| 台湾swag视频在线观看| 香港经典aa毛片免费观看变态|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 亚洲AV日韩AV高潮无码专区| 渣男渣女抹胸渣男渣女| 午夜视频体验区| 被两个体育生双龙9|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天堂中文www资源在线| 国模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