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4月16日訊(記者 林楠)今天(4月16日)上午,第六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以下簡稱“教博會”)首次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召開。此次教博會由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主題定名為“匯聚·碰撞·變革:創新驅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會議將于2021年11月20至23日在珠海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據透露,此次發布會將呈現七大亮點,聚焦教育領域重點、熱點話題,回應社會關切,為行業發展拓寬平臺、打造新的行業風向標。
亮點一:九大議題回應社會關切 服務于構建教育高質量體系
今年是教博會的第六屆,此前已成功舉辦5年。據悉,第五屆教博會共有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及國際方面1900多項成果參展,注冊參會2.6萬人,無論是參展項目成果還是參展人數,都已達到了相當的規模。此次教博會充分考慮新百年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對教育創新成果的內涵需求,同時充分考慮后疫情時代對人類交流方式帶來的深刻影響,將不再重點強調參展成果數量、參會人數規模、主題論壇品類,轉而更加突出創新成果的高品質、時代性和行業領先水平,更加強調與會人員的代表性和嘉賓的號召力,更加注重論壇主題的政策導向性和學術影響力。
由此,本屆教博會在成果展示和活動策劃上,將聚焦若干重大主題,其中包括“致力于落實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核心素養導向、體現項目學習理念的課程、學習與教學新變革”“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和健康體魄的校園新生態”等議題。此次教博會匯集廣大教育系統和社會各界的集體智慧,集中反映最近幾年來全國范圍內,指向教育內涵發展、有助于回歸教育本質和回應人工智能時代挑戰的優秀教育創新成果,共同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新樣態。
亮點二:為各地教育部門及高師院校深度合作 提供“試驗田”與協同平臺
教博會走進第六年,受到各地教育部門的鼎力支持,同時教博會也成為各地培育自己優秀教育創新成果的“試驗田”。通過參加教博會,許多地區教育部門及學校培育了大批優秀成果,提升了地區和學校的教育品質。教博會也是獲獎成果推廣的“新渠道”,許多國家和省市教育成果獎的擁有者,在這里遇到了知音,擴大了影響。教博會已經成為全國教育同行交流學習的“大課堂”,是教育工作者分享經驗、尋找同道、展示自我的“大舞臺”。
為了讓更多的地區和學校以及成果提供方參與進來,今年組委會開始建立教育創新試驗區、試驗校,探索成果轉化推廣的新途徑,進而推動教育實踐的整體變革。
亮點三:成立兩委會及系列研究中心 探索成果轉化長效機制
教育創新成果的推廣與落地一直是教育行業的薄弱環節,前五屆教博會在教育成果交流展示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開創了許多新的方式,但是在成果轉化應用環節所發揮的作用還不充分。
如何打通教育創新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壁壘,如何緩解教育創新成果落地難的問題,據了解,組委會將從第六屆教博會起進行系統設計、全力推動。充分借助廣泛社會宣傳、知識產權保護、企業投資融資、教育部門應用和公益機構捐贈等多渠道的支持作用,努力將教博會打造為促進優秀教育創新成果轉化為教育現實生產力的有效平臺。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院依托校內外、國內外專家力量,成立了發展委員會、學術委員兩個專門機構,以及若干研究中心,其中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中心、項目學習研究中心、教育創新與領導力中心等12大中心。
研究院以發展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為學術指導組織,以研究中心為成果產品化轉化應用的學術支持機構,設計教博會全流程教育成果轉化體系,建立成果挖掘—成果孵化—成果落地全鏈條追蹤模式。與此同時,針對成果轉化應用過程中的關鍵難題開展研究,依托研究院發展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的專家資源,匯聚國內外相關力量,建立促進成果轉化應用的平臺。通過這一舉措,讓更多的優秀教育創新成果得到共享傳播,使教育創新成果在廣袤的教育實踐土壤中流動起來,實現其應用價值轉化為教育生產力。
亮點四:365天不落幕 教博會從“節日”到“日?!?/strong>
教博會一直被稱為教育創新的“學術嘉年華”,是教育創新者的“節日”。
據透露,從本屆教博會起,結合數字技術搭建教博會網絡平臺,支持教博會匯聚更多優秀成果,365天永不落幕,讓教育創新的展示和交流成為“日?!?,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即時、豐富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