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工商管理學、網絡安全、法學、通信工程……提起這些專業,可能不少家長都會叫一聲好。由于社會需求大、薪酬待遇高,這些熱門專業不僅得到學生、家長認可,還吸引一些高校競相設置。
日前,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主管部門要加強工作指導、預警和預測,避免同一區域(領域)大量重復設置“過熱”專業。記者梳理發現,從2019年起,避免大量重復設置熱門專業成了對高校專業設置的明確要求。扎堆設置過熱專業的現象何以形成?破解“過熱”難題,該如何下手?
如何判定一個專業是否“過熱”
從熱門到過熱,如何判斷一個專業是否存在過熱風險?
“可以說,當某個專業培養的人才規模超過了社會需要,產生了過度教育,便可以認為專業由熱門轉變成了過熱。”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周光禮表示,由于當前沒有專業機構或政府部門提供的專業數據,高校專業設置存在一定盲目性,加劇了專業過熱現象。
在南京郵電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李峻看來,分析一個專業是否出現過熱現象,可以看兩個數字,一是該專業在不同類型、層次高校中的設置比例;二是該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
“如果大多數高校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顯著低于其他專業,考研率高于其他專業,就需要警惕專業存在過熱風險,需要謹慎進行設置和調整。”李峻說。
此外,李峻表示,隨著招生與就業競爭加大,專業結構調整成了很多高校提高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通常代表著“新鮮”“高薪”的熱門專業因此得到高校青睞。
“對于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而言,學生規模涉及政府經費投入和辦學支持,那些市場需求大、當下就業率高、家長學生認可的專業,容易受到一些高校的熱捧。”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健進一步分析道。
從“熱門”到“過熱”經歷了什么
“相關政策明確,專業設置屬于高校自主辦學權范疇。近年來,政府對高校的專業設置管理工作,進一步從微觀控制轉向宏觀管理,市場成為專業設置與調整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力量,通過招生與就業兩個環節發揮作用。”李峻說。
林健表示,市場需求直接影響高校的專業設置,經濟發展對熱門專業人才的需要,會吸引社會資本、教育教學資源的投入,甚至會推動企業主動聯合高校開展合作辦學等,使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實現彼此適應。
“這種市場需求,還會吸引國內其他專業高層次人才轉行、國外相關專業高層次人才回國等,為國內熱門專業的開辦和發展提供相關條件和人力資源保障。”林健表示,在推動高校實現專業結構合理化的同時,市場也存在著明顯不足,如對高校專業設置缺乏系統全面考量和長遠科學預測,容易造成資源的過分堆積和浪費,使其他需要長期投入和支持的專業難以得到更好扶持和幫助。
周光禮強調,專業作為大學資源配置的最小單元,一旦確立便較難調整,而對市場需求減少的變化響應不及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過熱”現象。
專業設置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
專家表示,市場對專業設置的不利影響,可以通過完善專業設置前的預測預警,引導社會、家長、學生不“熱炒”某些專業。
林健指出,應注重從全球化的角度研究和預測我國相關行業、產業的發展趨勢和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程度。“設置專業前,高校對外要充分了解服務面向區域行業產業發展規劃,做好人才需求和供給預測分析,對內要充分考慮自身的辦學條件、特色和定位。”
周光禮建議,行業教育協會應根據市場職業需求變化,為高校專業設置提供指導。同時,教育主管部門可以發揮自身優勢,為高校專業設置提供決策數據支持。
“要對市場需求已經趨于飽和,但是仍然受到家長、社會追捧的過熱專業認真分析,切忌一拍腦袋就上馬。”李峻說。
上世紀90年代,林健就觀察到,英國高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要定期接受包含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就業質量等方面的第三方評估,未能得到社會和學校認可的專業將被關停,執教該專業的教師也將面臨解聘風險。因此,在高校里,往往由院系領導、資深教授專門負責專業設置,他們需要長期關注行業和產業的發展,對專業設置和方向、培養方案、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及時調整。
就像十幾二十年前的冷門專業計算機成了今天的“香餑餑”,周光禮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專業的“冷”與“熱”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他強調,高校人才培養具有周期性,僅根據一時的市場情況作出專業選擇是一種短視行為。作為旨在為未來職業生涯打下雄厚基礎的本科專業,不必以一時市場的人才需求情況和薪酬水平等為圭臬。(中國教育報記者 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