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風吹麥浪,在濰坊高新區清平小學,鐮刀收割麥稈的聲音唰唰作響。“我很開心參加學校的思政課,教會了我們作物的種植、管理和收獲,更讓我們知道了糧食的來之不易。”五年級二班趙文博說。
這是該校麥收課程中的一幕,割麥子、運麥子、拾麥穗、打場等一系列的勞動,讓學生們忙得不亦樂乎。“我們會把收割好的麥子磨成面粉,教孩子們蒸饅頭,做其它美食等,我們還可以進行美工制作,比如說做麥穗畫、秸稈畫,還可以用秸稈去做哨子等。”濰坊高新區清平小學高年級級部主任劉明娟告訴記者。
近年來,濰坊高新區讓思政課走出教室,帶領家長和孩子走進預選學校參觀,組織家長和孩子進行研學體驗,定期開展“踐行勞動教育 體驗勞動苦樂”等主題思政實踐活動,在行走和勞動中收獲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青少年時期是塑造正確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濰坊高新區“行走的思政課”通過學生自己的實踐,將實踐所感融入課堂所學,在“行走”中實現立德樹人,成為高新教育的常態。“為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我們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設計實踐課程,讓學生在校園里就可以學習勞動知識,使用勞動工具,掌握基本勞作技術,從中體驗勞動的艱辛和樂趣。”劉明娟說。
在濰坊高新區,課堂從來不是照本宣科,更像是一場場酣暢淋漓的探索。濰坊高新區引導學生以知識為筆、以實踐為紙,通過“行走的思政課”教育引導學生弘揚勞動精神,從小養成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好習慣,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勞動教育落地生根。(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蓓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