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麥穗多飽滿。再有十多天,就能大面積收割了,畝產能突破1300斤。”6月7日,深州市大屯鎮孤城村黨支部書記田國良帶領村兩委成員深入麥田查看長勢。豐收在即的希望和喜悅如金光閃閃的滾滾麥浪,涌動在每個人心頭。
(資料圖)
近年來,孤城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村集體+服務組織+農戶”的模式,全面推廣農業生產托管化,充分發揮村集體組織的優勢,逐步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土地托管”助力村集體和群眾“雙增收”的新路子。
換腦子找路子
黨建引領破解農村發展難題
早在10多年前,孤城村村兩委就認識到農村發展的瓶頸——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外出打工“撈金”,農村“空心化”、土地“碎片化”、務農勞動力“老齡化”等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面對這個時代之問,村兩委成員換腦子、找路子,經多方考察學習,于2014年成立了孤城土地托管專業合作社,幫助村民統購農資,聯系農機作業,提供農業技術指導。
“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不過,只要對村集體有益,對農民有利,方向就錯不了。”田國良說,為了進一步帶動農民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2021年在黨支部的引領下,重新修訂了孤城土地托管專業合作社章程,產生了由黨支部引領、村兩委成員和農戶入股的新一屆土地托管合作社,農業生產托管化開始在孤城村全面推開。
村民盧成章提起“土地托管”打開了話匣子,“以前種子、化肥、農藥都得自己采購,播種、植保、收獲都得靠自己。自從簽了土地托管合同,從種到收再到銷都不用俺們管了,省心省力不說,收益也芝麻開花節節高!”
土地托管解決的不僅是“誰來種地”的問題,更解決了“怎樣種好地”的問題。為了不讓一個鄉親在致富路上掉隊,孤城村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撲下身子走村入戶,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宣傳土地托管政策優勢,徹底打消群眾的思想顧慮,讓更多的人相信土地托管服務可以成為農民致富、村集體增收的法寶。
目前,孤城土地托管專業合作社已流轉1500余畝土地,隨著糧食價格的浮動,每畝保底流轉費從600元提高到了1000元。村集體75畝土地也入股合作社,每年向村集體繳納流轉費,并且每年年底有10萬元左右集體分紅入賬。此外,為了解除高齡農戶、殘疾人員、在外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合作社還托管了2000余畝土地,不但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大大降低了種地風險。
專業賦能 科技助力
大田作物也能種出好“錢”景
走進孤城村大糧倉,多臺裝載機正轟鳴作響,堆積如山的600多萬斤玉米將被分批運送外銷,為即將豐收的小麥騰倉。這個大糧倉是全村的“寶庫”,目前合作社流轉托管的3500畝地收的糧食全集中在這里統一晾曬、存儲。
田國良說,單打獨斗已經不適應農業發展的趨勢了,土地流轉、托管讓原來屬于當地村民各家的零散土地實現了規模化種植,大幅度降低種地成本,增加土地產值。此外,合作社常年與中化集團、深州盈億、馬蘭農場等多個農業組織合作,通過統一選取優良品種、統一合理配方用肥和統一精細化管理等方式,使新品種、新技術在生產經營中全面推廣應用。如此一來,不僅能保證糧食種植面積,還能促進服務規模經營發展和節本增效,推進農業綠色生產發展。
專業賦能、科技助力,讓傳統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田國良說,農業專家常年來村里開展‘地頭講課’,提供跟蹤服務。很多難倒種地“老把式”的問題對合作社來說都成了“小菜一碟”。還有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培訓等“一條龍”服務,都由合作社這個“田保姆”提供。
農民富農村美
鄉村振興路上闊步行
兩年前,66歲的村民劉建林將自家18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當起“甩手掌柜”,日子越過越滋潤。“每年光土地流轉費就有一萬八。在合作社打工,日工資80塊錢,一年下來兩萬多工資揣進腰包。俺們老兩口對現在的日子可知足了。”劉建林邊給記者算賬邊笑得合不攏嘴。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支撐。目前,全村有80戶村民通過流轉土地保底增收、入股合作社收益分紅、打工增收等方式,脫貧致富奔小康。孤城村“黨建引領、土地托管”的發展模式為為百姓撐起了“致富傘”,更激發了鄉村振興的新活力。
多年來,孤城村村兩委一心為民辦實事、辦好事、辦大事,不但實現了村集體和群眾雙增收,還把一個偏僻落后的小鄉村打造成村美、民富的模范村。
投資200多萬元修建大型揚水站、鋪設900余米的地上渠、支渠,方便村民澆地;硬化村路、農路7000余米,方便村民出行和田間勞作;下大力氣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賦能美麗鄉村,增強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在鄉村振興的大路行,孤城村村兩委帶著標準化樣板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增強了土地“錢”力,種出了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