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省自然資源廳和市政府簽約共建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城市,無錫將依托這一平臺,用足用好省廳提供的11項政策支持,積極為全國全省自然資源改革大局探路,努力創造更多可復制推廣的基層實踐經驗,打造具有無錫辨識度的節約集約地方改革樣本。
(相關資料圖)
以改革促集約,以集約促發展。根據合作協議,下階段,我市將通過廳市共建空間治理轉型、耕地恢復提優、低效用地整治、資源高效配置四大示范工程,堅決實施耕地大保護,推動存量資源大盤活,持續引導要素大集聚,將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無錫模式”塑造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無錫新實踐的一張鮮亮名片。
耕地大保護,守護“國之大者”
耕地紅線是“國之大者”。近年來,我市全力推進耕地整治保護,編制長三角首個關于農業農村空間的專項規劃,出臺《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實施意見》和《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意見》。兩年來,我市累計下發耕地保護激勵資金4777萬元,生態補償資金2.77億元,實施土地整治1.4萬畝,實施農田連片整治5.1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12.3萬畝。
在省自然資源廳的指導下,我市將以“自主平衡、集中連片、質量提升”為方向,探索形成資源緊缺地區耕地大保護的有效路徑。其中包括研究耕地連片整治提優實施細則,促進“小田變大田、良田變糧田”;修訂《無錫市耕地保護補償激勵辦法》,探索跨區域生態保護補償等機制。以“提增數量、提優布局、提高質量”為方向的耕地“三提升”行動即將在全市范圍展開,通過構建“1+5”成果體系(1個專項規劃;耕地現狀情況及后備資源調查、耕地整治恢復、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布局優化集聚提升、耕地保護激勵監管5個專項行動),細化年度整治實施計劃,建立可實施項目庫,力爭到2025年全市恢復耕地不少于6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23萬畝,改造提升6萬畝,建成一批萬畝千畝耕地集中連片區。
同時,我市將在太湖、長江、京杭大運河沿岸等重要生態空間實施一批生態整治提升示范工程,引入都市田園、休閑農旅等耕地特色保護模式,統籌提升城市開發邊界內農田的生態、景觀功能,全力以赴端牢“飯碗田”、守護“生態綠”。
資源大盤活,以“減量”?!霸隽俊?/b>
作為典型的經濟高密度、資源緊約束城市,無錫早早確立了向“土地存量”要“發展增量”的發展戰略。統計數字顯示,兩年來,全市完成產業用地更新5.1萬畝,完成批而未供土地處置3.7萬畝,通過增減掛鉤、礦地融合等路徑歸還流量空間超1萬畝,以約1.7萬畝的新增用地保障了約7.5萬畝的用地需求,75%以上都使用存量資源供應。
以“地等項目、存量為主、提質增效”為方向,我市將構建“全域規劃、分類整治、以減保增”的低效用地治理新格局。堅持把山水林田湖草沙視為一個生命共同體,統籌實施土地整治復墾、生態保護修復、產業用地全域更新、城市更新、批而未供土地處置等工作,在空間重塑的基礎上強化資源重整,力爭到2025年,全市完成各類整治盤活任務不少于20萬畝。
為進一步做大“資源池”,我市還將完善低效用地再開發專項規劃,細化年度實施計劃,重點探索存量空間連片改造提優模式,結合試點項目,研究打通聯動改造、以房換地、以股換地、土地置換、用途轉換、國集混合供地、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土地前期開發等實施路徑,優化低效建設用地減量激勵政策,實現以“減量”保“增量”。
要素大集聚,向“快、好、高”傾斜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為高質量發展夯實要素支撐。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土地利用處負責人表示,資源越是有限,就越需要加強要素的統籌調配力度,引導有限資源向“快、好、高”的地區和項目傾斜。這兩年,我市創新推行國土空間規劃指標“市控+區配”分級管控模式,嚴格落實“清單+評價”差別化配給,去年工業用地供應約1萬畝、增長15.4%,同時對于重大項目用地堅持應保盡保、從快從優,吉利、德力佳等一批項目跑出了“7天辦結用地審批”的無錫速度。
為進一步引導產業空間集聚發展,我市正在按照“產業集群+特色園區”的思路,優化構建全域功能區規劃體系,深化產業用地三級控制線差別化引導,研究劃定“工業上樓”連片示范區。下階段,我市將細化完善“市控”指標管配、工業用地“標準地+雙信地+定制地”等改革新政,出臺供地政策指引,試點實施同宗地功能混合和分層設置復合利用、附帶生態保護修復條件等新方式,精準支持“465”現代產業集群和鄉村振興等發展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共建期間,省自然資源廳將對我市實施的一批重大工程項目、重點改革試點、重要政策創新進行結對指導。目前,廳市合作結對指導第一批項目清單已確定,包括無錫市京杭大運河沿線國土空間生態整治、無錫市資源要素統籌調配機制構建研究、宜興耕地有序恢復和集聚提升保護試點、濱湖產業用地更新改革試點、江陰村鎮工業園區改造土地整合開發、新吳產業園區用地整治提升改革試點。隨著這些項目落地開花結果,無錫節地水平又將邁上一個新臺階。(周曉方)
來源:無錫日報
上觀號作者:無錫觀察